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巴陵戏史话 
 巴陵戏史话 
编稿时间: 2014-08-12 08:44 来源: 岳阳市档案局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多出自巴陵、湘阴和临湘而得名。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地区是岳阳(旧岳州府),民间称为岳州班1952年始定名为巴陵戏。它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它流行于湘北的岳阳、湘阴、汨罗、平江、临湘、华容及湖北通城、监利、江西修水、铜鼓等地。清代中叶曾到武汉、南昌、长沙、宜昌等城市演出。在湘北、湘西、鄂西南、赣西的三十八个县市,颇负盛名。

巴陵戏形成于明代末叶。历代艺人祖辈相传,明代岳阳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为巴陵戏的始祖。明末巴陵人杨翔凤于崇祯十六年(1643)在《自牧园集》中记述《岳阳楼观马元戎家乐》诗云:岳阳城下锦如簇,历落风尘破聋鼓,秦篥楚语越箜篌,种种伤心何足数。马元戎乃明代将领左良玉的部属,镇守岳阳三十多年。诗中所叙当时在岳阳城下即用楚语(地方语)演唱种种伤心事,自是地方戏曲。《中国文学珍本?袁小修日记》载注袁小修在沙市看到两个戏班唱对台戏,一为吴俞欠 ,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袁小修乃明末人(1575―1630),其所记楚演《金钗》系巴陵戏的传统剧目。

巴陵戏的昆腔源于明代盛行的昆山腔。清代中叶,昆腔在岳阳更流行。据清代嘉道间人杨懋华在《梦华锁薄》中提到他在岳阳认识的徐三雅青(岳阳人),便是工度曲的佳士。道光年间徐受著《黄钝诗抄》录其在湘阴城北观剧诗十八首,所述昆腔剧目《长生殿》、《金印记》、《琵琶记》等,亦佐证了当时巴陵戏演唱昆腔剧目的情况。后弹腔勃兴,昆腔濒于湮没,现纯用昆腔演唱的传统剧目仅存《天官赐被》、《打三星》等,大量的昆腔曲牌只用于舞台演出的排场之中。

巴陵戏的杂腔、小调,在清代康、乾年间的诸腔杂呈时即已出现。据《中国戏典通史》载述:很多大工商业城市便往往成为各种声腔的荟集点,出现了昆腔、乱弹诸腔并奏,彼此竞争的局面……成都、长沙、岳州……等大中城市也是如此。巴陵戏现有的罗罗腔、吹腔、银纽丝、劈破玉、倒扳浆及丝弦小调等,散存于十多个剧目中,多系一剧一腔,唯《杨妃醉酒》一剧中却有昆腔四平调谓腔西宫词等几种腔调,较典型地体现了诸腔杂呈的特色。

弹腔是巴陵戏的主要声腔,习称南北路。源于徽调和楚调,最晚在清代乾隆中叶即已流行。据范锴在道光二年(1822)刊行的《汉口丛谈》载:余曩见江右义宁州虞常泰所作《李翠官小传》云:李翠官,鄂之通城人,幼习时曲于岳郡,居楚玉部,名噪湖之南考数年,去岁来汉,年二十许余,隶荣戾部。李貌不逾人,然每妆饰登场,观者啧啧称赏,迨转喉发声,清园明秀,高入云表,场下数千人,无哗者。’”虞常泰为他作传时,荣戾部又散,李亦久死。据此推断,李翠官在岳阳学戏的时间最迟也在乾隆三十年间,而楚玉部之活动于岳阳自然更早了。李翠官到汉口即能搭班演唱,并与安徽艺人同台,演出场所是能容纳数千人的旷野草台,所演的是《杨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等弹腔传统戏,足见其所唱声腔自是弹腔。道光年间,又有人和班高秀芝,在汉口演出,受到很高赞誉,叶调元在《汉皋竹枝词》中称:风流蕴藉谁称最?唯有湖南高十官。嗣后,人和班在沙市、宜昌一带演出,该班唱工老生贺四复享盛名。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创造和兄弟剧种的互相交流,使巴陵戏弹腔不断发展,逐步臻于完善。

清代末叶,是巴陵戏的鼎盛时期。当时著名的专业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从艺人员达八百余人,活动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诸县城乡。业余的科班、班社,遍及城乡,茶楼酒肆。影响较大,活动时间较长的有平江老郎会、长寿街清音堂、汨罗同声园。活跃于湘北城乡的皮影戏、木偶戏也多用巴陵戏演唱。祠堂庙宇竞相修建戏台,岳阳城乡就有戏台近四十座,湘阴大弯杨(现属屈原行政区)仅两百多户的村庄,能组成一个出色的戏班,周围不到二平方里的地方,就有戏台四座,每逢年节喜庆,赛技献艺,热闹非常。

巴陵戏原无女演员,1924年田翠蓉随夫周光钱学戏,为巴陵戏第一代女艺人。1933年,丁艳香三姊妹随父丁爱田进班学戏,进一步推动了男女演员同台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巴陵戏有专业剧团两个,设立于湖南岳阳、湖北通城,部分演员插班江西修水。1977年以后,仅存岳阳市巴陵戏剧团。业余活动仍在其流行地域以文艺宣传队、业余剧团和皮影木偶演出队的形式广为开展。

巴陵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内容丰富。据统计,共423个。习惯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以半本戏居多。整本戏系指有完整的故事,演出时间在半天以上,如《伍子胥》可演两天半。半本戏系指有完整的故事,演出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者,经常上演的有《烧棉山》、《清河桥》、《上天台》、《淮河营》等等。折子戏则为原有的整本戏或半本戏中保留下来的散折,如《幽闺记》中的《抢伞》,《麒麟阁》中的《打擂》、《见姑》,《西厢记》中的《跳墙、围棋》等,虽无完整的故事,但表演细腻,艺术性强。还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皮戾滚灯》、《打灶分家》、《万病一针》、《胡文叫差》等。按声腔分,昆腔戏3个,南路戏88个,北路戏231个,南北混唱的戏76个,小调戏16个,安庆调戏4个,七句半戏5个。

近三十年中,巴陵戏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挖掘、展览演出,抢救了一批行将失传的传统剧目。1964年以前,共整理改编了优秀传统剧目《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打差算粮》等三十多个,其中《打严嵩》、《九子鞭》、《打差算粮》、《夜梦冠带》分别获得湖南省戏曲会演出一等剧本奖、演出奖和挖掘奖。《打差算粮》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演出,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1959年新编历史剧《何腾蛟》,参加湖南省戏剧会演获奖并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近年来又有整理的优秀传统戏《审刺客》和新编历史剧《血沃秦川》参加湖南省戏曲会演获奖,并由湖南省电视台、电台制成录相录音片,在全国播放。

巴陵戏有移植编演现代戏的传统。清代中叶,曾因编演《顺治门》,班社惨遭查禁。清代末年,演出了揭露清统治者腐败昏庸、腼颜惜命的《失徽州》,影响颇大。抗日战争时期,岳舞台抗日化妆宣传队编演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亡国恨》、《雨花台》、《桃花江》等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后,编演现代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配合各项中心任务,移植演出了《白毛女》、《三里湾》等五十多个现代戏,创作演出了《幸福邮路》等现代戏三十多个。

巴陵戏的表演艺术,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以一套较为完美的传统表演程式及其规律作为表现生活的特殊手段,形成了既粗犷朴实,又细腻生动,雅俗共赏的风格。它分行比较细微严格,各行的戏路不同,表演风格各树一派,一般要求每个演员唱做念打全面发展。自清末以来,尤以武戏著称于湘西、北。表演有内八功外八功浮沉吞吐等技巧。内八功是舞台表演情绪的总结归类,是演员刻划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的八种基本技巧,即喜、怒、哀、乐、悲、愁、恨、惊。并以正、斜、转、对、瞠、眯、闭、瞪八种眼形,严格合内八功的使用。因而巴陵戏艺人有句行话:身法出于脚手;面功出于眼睛。”“外八功手、腿、口、身、颈、武、道(具)、扎(扮)等外部身形和道具扎扮,运用于人物的塑造。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散发、罗帽、鸾带、水袖的运用,创造了不少绝技。清末小生四块牌的天牌杨和凤在《三气周瑜》剧中为表现周瑜战败被围、毛骨悚然的神情,将散发甩起成烛炬形,快步冲上舞台,即不报落又不散乱,成为一时之绝。

巴陵戏的武打历史悠久,与民间武术、杂技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历代艺人创造了不少绝技,如轻功软杠抛叉抛椅钻刀圈翻桌等,与剧情紧密配合运用,塑造人物形象,再现典型环境。如清代道光、咸丰期间的三花梁善林,能腾空跃起一丈多高,窜上叠起的四张方桌上之椅靠背,鹤立《盗甲》。三花黄升福演《火烧翠云楼》,一个窜步窜过离地四五尺高的凭空吊起之四个火圈,堪称绝技。

巴陵戏历代著名艺人甚多。清乾隆年间有李翠官,稍后见于史载的还有高秀芝、贺四、黄升福、倪春美等,皆负一时盛名。近百多年间著名艺人还有铁板龟大花脸李某,自来像三花脸缪纳春,盖天古佛二净雷元金,汉一人活孔明皮汉林,活关公曾玉堂,盖湖南老生何春茂,活包公大花脸杨春保,小生四块牌杨和凤、彭和远、彭普贵、唐凤生。近代有活周瑜许升云、湖南省戏曲会演一等演员奖获得者胡永发、李筱凤(人称活海瑞)等。

                                                        

 

                                                                                              摘自馆藏《岳阳古今》1989年第一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