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东麓丛丛清翠欲滴的斑竹林中,掩映着花岗石结顶的椭圆形墓葬,墓前树青石碑,置石香炉,墓碑两侧八字形栏坊上镂刻莲花盘与麒麟狮像。十一级石台阶下的引道两边,镌刻着屈原的名作《湘君》《湘夫人》和历代诗人的佳咏,《列女传》中的二妃图像及清陶澍的“印心石屋”碑亦树其侧。这就是1979年修复的二妃墓。墓碑为清代两江总督彭玉麟重修墓时所立,上书“虞帝二妃之墓”六个刚劲有力的楷书大字。麻石引道前端立二蹲狮石柱,柱上是1918年由舒绍亮撰、罗忠俊书的墓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联语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既巧妙地嵌入“君山”山名,更对二妃追随舜帝,忠贞于爱情倍加赞颂,世称妙联。
二妃葬在君山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日:‘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而关于君山二妃墓方位的记述和诗歌咏唱却较晚。元代郑剑《游君山》诗,有“轻烟细草湘妃墓”句。明代张元忭(1538年—1588年)有《游君山八首》,其二《湘妃墓》云:“我持一杯酒,来吊二妃坟。斑竹埋青草,苍梧空白云。”其《巴陵游览记》载:“……舟至岸,谒湘妃祠,行数里,吊二妃冢,又半里许,为崇胜寺。”嗣后,游人时有咏唱。清道光年间,长沙孙劭吾主讲岳阳书院时,携年方12的儿子孙鼎臣游君山,其子撰诗10首,时人誉为神童,其二云:“欲访湘灵墓,间花一带开。泪馀斑竹在,香远路逢梅。啼鸟长相过,高僧独自来。碑文不可读,处处长莓苔。”诗也确具韵味,但说明当时墓已很荒芜,故光绪年间彭玉麟捐资重新修葺。1966年秋,二妃墓被掘毁,挖三米多深时,出土了一条长约21厘米,工艺精湛的空心金龙,后经专家鉴定系明代之物,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二妃墓建在君山,说明古代岳阳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实际上二妃不可能葬于此地。《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相传尧帝禅位于舜,并将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舜帝,夫妻十分恩爱。二妃还竭力助舜治理江山,开疆拓土,但此时皆已是年近花甲的老太婆了,怎么可能随舜南来。《礼记·檀弓》云:“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第三妃指癸北氏)未之从也。”说二妃未从征,且史载二妃各有葬地。《竹书纪年》云:帝舜“三十年,葬后育(即娥皇)于渭。”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则说:“女英葬于商州”,是因其子封于商地使然。这些材料都说明二妃不可能葬于江南,所谓葬于江南,是出于秦博士的误对。
尧、舜皆为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虽说当时征服融合了一些部族,但其主要活动地域仍在甘、陕、鲁、豫黄河流域一带。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说明,夏文化的遗址最南只到河南淅川,两湖地带至今尚无被确认的夏文化遗存。今河南省南部在夏人的意识中还是南方,故有“南阳”的称谓。《史记》之记舜时事,犹今人记西汉事,相去已两千年,今人尚有各类资料可供借助,而汉代人记舜时事就只能靠口耳相传。
在今岳阳市境内还有一处二妃墓,位于湘阴县三塘乡黄陵山。唐代韩愈《黄陵庙记》云:“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者。庙有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经》,汉荆州牧刘景升所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题其额曰:“虞舜二妃之碑’。”韩愈还写有《晚泊江口》诗:“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从岳州城到黄陵山二妃墓,正好一日的里程。
摘自《岳阳说古》 陈湘源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