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城面45公里的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故居简朴、陈旧、砖木结构,坐东朝西,背倚隐珠山,面临白沙河,三进三间两偏屋,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间。故居门前有一小池塘,碧波粼粼,任弼时幼时常在此垂钓。大门门楣上有一‘八卦’图案围绕的‘福’字,上方是邓小平同志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中堂屋四扇雕花木屏,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堂屋正中是任弼时同志的巨幅画像,浓眉下目光炯炯,神情凝重,画像与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任弼时同志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金匾交相辉映。故居前进两端为马头山墙,北、西、南3面砌有土坯围墙。屋后有30亩山林,林中有任弼时母亲坟墓。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三合土地面。
北屋是任弼时家的住房。在任弼时父母的卧室里,古老的木架四柱床还铺着二老当年的毛蓝印花被子。当年,任弼时就诞生在这张普通的木床上,取名培国,号二南。在任弼时童年的卧室里,陈列有他用过的书桌、椅子和床铺。桌上书箧内的作文、图画、算术等作业本工整清晰,封面都盖有‘培国’、‘二南’的图章。在一篇作文里他写道:‘吾国国势之孱弱至今日而极矣,外有强邻之逼,内有国寇之萌,忧国者曰:国危矣!国亡矣!’小小年纪,忧国忧民,由此可见一斑。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卧室里,木床木柜,整洁朴素。火房、厨房、餐厅则陈列有各种炊具、用具。南面堂屋于1988年拆除并改建为4间陈列室。陈列室分6个部分:忧国忧民探求中国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领导革命青年运动;西征北上夺取长征胜利;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正确路线;竭尽心力参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骆驼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任弼时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相继命名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家乡学雷锋青年志愿者基地、岳阳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故居共保存文物146件。1978年5月4日,任弼时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1988年,为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85周年,‘新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更名为‘任弼时同志故居纪念馆’。在故居门前修建了3100平方米的铜像纪念广场。铜像高4.1米,像座高3米。1989年4月27日,国家副主席王震、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余秋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湖南省省长陈邦柱、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等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1991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王忍之等来任弼时纪念馆参观。据不完全统计,至1998年,任弼时纪念馆共接待观众200余万。
199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在湖南省汨罗市兴建任弼时纪念馆’。2000年4月28日奠基,2003年4月16日,重新修建的任弼时纪念馆落成开馆。1200平方米的6间大展厅分五大部分,运用现代化陈展手段,生动、准确、系统、翔实的展出了反映任弼时一生丰功伟绩的珍贵文物、图片450余件(幅)。栩栩如生的雕像仿佛任弼时同志正亲切的向我们走来。
摘自馆藏资料《汨罗市志》、《长江中游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