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书院,位于平江城东。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平江知县杨世芳倡议,建书院于县城南三里的小天岳峰,因名天岳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年),天岳书院迁于县城青石巷 左。因院前是校场,院后讲学不便,即与县考棚合并。到同治六年(1867年),由署知麻维绪集邑绅张岳龄(陕西按察使)、李藻、何忠继等人,集资新建于县城南三里黄土仑,即今天的天岳书院。书院门前嵌有“天岳书院”横书石额,两边嵌有“天经地纬,岳峙渊氵亭 ”的石刻对联。共有讲堂三间,院长住房三间,斋房二十八间,东边建有屈子祠三间,宋九君子祠三间,西边还建有藏书楼三间,藏王船山先生全集等书多卷。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书院改为学堂。这里曾相继是平江县小学堂、平江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平江县中学堂、平江县第三师范学校、平江县立中学、平江县第一中学的校址。
天岳书院历经沧桑,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
1902年,清末男爵、新疆提督、乡绅余虎恩集资兴办平江县小学堂于书院内,碑刻犹存。
1918年,平江官立高等学堂改为平江县立师范学校。李六如在这里任教,钟期光在这里读书。
1928年春,平江农民在中共平江县委的领导下,先后爆发了三次围攻平江城的“扑城”运动,在反动派血腥镇压下而告失败。7月1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独立五师一团团长的中共党员彭德怀得知党的南华安特委组织遭破坏,情况紧迫,当急立断,决定将原本已定的武装起义提前举行。此时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从长沙来平江视察工作,彭德怀即与他取得联系。当日晚,彭德怀召开党员紧急会议,讨论决定22日举行起义,以闹饷为发动士兵的手段。由彭德怀负责起义的部署指导,滕代远负责政治工作。7月22日上午,一团在天岳书院操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下午1时,起义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平江县城,仅用1个多小时就解除了全城2000余名反动军、警、民团的武装,活捉了县长和清乡督察员等反动分子,释放了被关押的革命群众。23日,独立五师随营学校在贺国中、黄纯一的领导下到达平江参加起义。此时任独立五师三团三营营长的黄公略于22日在平江嘉义镇举行起义,并于23日到平江城汇合。起义后宣布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推选彭德怀为红军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平江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对工农红军的发展和壮大,对整个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正值抗战时期,国民党27集团军驻扎平江,该军司令杨森为平江中学征地,扩建体育场。为方便学生读书,还修筑了一条4米宽的马路,并书“直道而行”4个大字,立坊于三阳街路口。
1945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到达平江,王震、王首道偕随军记者周立波驻扎于书院内,传播马列主义。
1949年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平江城后,司令员林彪偕和谈代表金明、唐天际、袁任远、解沛然、李明灏住进天岳书院。7月27日,湖南省主席程潜派程星龄、欧阳方、刘纯正等为代表,在天岳书院接头,协商谈判事宜。29日,金明一行赴长沙,与程潜一方代表袁唐星、唐先明、刘公武、彭杰如、王劲修等进行正式谈判,顺利实现了湖南和平解放。
1958年12月,彭德怀元帅回到阔别30年的故乡,在天岳书院与平江一中的师生员工亲切交谈,合影留念,题写“平江第一中学”校名。
1983年1月,陈云为“平江起义纪念馆”题词。
1985年7月22日,平江起义纪念馆举行开馆典礼。书院门前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彭德怀横刀立马的铜像。广场四周,浮雕牌坊、楼台亭榭、花团锦簇,映射出古老书院金碧辉煌的宏伟气势。书院原貌得以保存,并以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对平江起义做了准确的历史再现。为我们了解平江、了解平江起义、了解平江籍的50多位将军和100多位闻名中外的名人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摘自馆藏新编资料《长江中游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