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位于岳阳市洞庭北路巴陵古城西城门上,俯瞰洞庭,遥望君山,东屏苍松翠柏金鹗群峰,北倚万里东去长江,千年慈氏古塔在它的南面遥相呼应,千年文庙与之交相辉映,并立媲美。楼前两侧,建有南仙梅北三醉两座辅亭,与主楼组成品字形图案,和谐别致,蔚为壮观。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源流
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等史料记载,岳阳楼为巴陵古城西城门楼。清光绪《巴陵县志》亦云:“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同书又载:“巴邱岸上有邸阁城”,《城志》亦云:“郡城鲁公所筑。”巴邱,是东汉时岳阳的称谓。陈寿《三国志》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大军南下,在江陵得到刘琮的水军和船只后直取巴邱,出洞庭在赤壁败于孙、刘合兵。赤壁之战后,东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邱为城。”东汉建安15年(210年),周瑜病逝于巴邱。孙权继命鲁肃在巴邱高筑城墙,操练水军,在濒临洞庭湖水的西城门上,建起了操练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肇始,时为东汉建安十九年至二十二年(214—217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始安郡太守、文学家颜延之在此登城楼留有《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诗一首。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南楼留下了《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等众多诗篇。何谓南楼?据《巴陵县志》载:“张说诗只有南楼,并无岳阳楼。南楼即岳阳楼,岳阳楼于郡署为南,于城乃为西,故以郡署方位称也。”唐乾元(758—760年)初,在贾至、李白等人诗中才出现“岳阳楼”之名,并一直沿袭至今。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翌年重修岳阳楼。在“增其旧制”的基础上,雄丽新楼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十五日告成,同日,他向范仲淹写了《求记书》,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写成了融情入景、议论纵横、辞采飞动、哲理永垂的《岳阳楼记》。此后,不到34年的元丰二年(1079年),大火将岳阳楼连同它的土木碑碣均化为灰烬。后又经北宋、南宋、元、明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前,岳阳楼经历了有史可查的30多次水、火、雷击的破坏,但每毁每修,得以保存。
二、近200年来岳阳楼建设、维修、保护情况
1、清末(1803—1911年)
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新任岳州知府翟声焕登城巡视,目睹岳阳楼渐就倾圮,恐其久而难理也,”就与巴陵知县陈大纲共同“敦请绅耆劝捐补葺,不数旬而灿然改观。惟是境接洞庭,栋基崩裂者亦复不少。”这时,翟声焕已改他任,新接替的志勤又组织重修了岳阳楼泊岸。道光九年(1829年),巴陵知县徐琨重在候补岳州知府吕恩湛的支持下,倡议邑人捐资进行了小修(见吕恩湛撰《重修岳阳楼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阴雨连绵,岳阳楼基浸灌坍塌。岳州知府翟声浩为重修岳阳楼,莫辞厥责,动员商民捐资,固其址而培其基,拆修湖边码头,修缮楼下瓮门,左右各修三层石堤,复修了望仙阁,更名为斗姆阁,用以祭祀北斗星神。在仙梅亭左复建景燕楼,并写有《重修岳阳楼记》,记述了修楼经过及费用来源。
“清同治六年(1867年),湘乡曾国荃拨岳卡厘税重修,改斗姆阁为三醉亭。自楼上为阁道属之为宴席地。”(清光绪《巴陵县志》载)
“清光绪五年(1879年),楼基坼裂。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改修。移进楼址六丈有奇。左仙梅亭,右三醉亭,皆加于旧。前回驳岸雉堞,亦加固筑,费二万余金,楼复旧观。”(清光绪《巴陵县志》)这次大修岳阳楼,庚辰正月开始,十二月告成。从稳固楼基出发,将楼体后移了六丈多。楼顶的琉璃筒瓦用桐油石灰调拌,隔瓦则以铁铆连接,十分牢固,暴风难揭,滴水不露。楼前的石砌泊岸和城墙上的雉堞,都用糯米粉调细瓷灰修砌,刀斧不入。这次建设,无论是建筑规模、工艺,还是布局,都盛于唐宋以来,是岳阳楼在封建社会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为浩繁、最认真的一项工程建设。特别是楼址的选择,使岳阳楼免去了洞庭洪水之灾,对景更宽阔、更丰富了。可以说是既避免了临湖观景的窘迫感,又消除了风高浪恶之时游人登楼的危险感。重修后览胜者络绎不绝,亦有不安本分之徒,在名胜区内任意喧哗,互相争斗,知府张德容与巴陵知县姚诗德认为此举殊属不成事体,于是合行出示严禁:
“照得岳阳楼为郡城名胜之处,士民登览,本所不禁,惟以仙迹遗存,理宜肃静。乃有不安本分之徒,登楼游览,竟放任意喧哗,且有互相争斗者,殊属不成事体。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士民人等知悉,嗣后登楼游览,务各恪遵礼法,不得肆行喧闹。三醉亭及亭旁抱厦翼屋,原为憩息之所,不得酗酒滋闹。遇有官绅因公聚集,游人各宜回避,不得擅进滋扰。自示之后,倘有违玩不遵,定即拿案惩治不贷。特示。”
2、民国时期(1912—1949年)
在民国的38年中,对岳阳楼进行了2次小规模维修。第一次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据当时岳阳知县鲁满平《重修岳阳楼记》记载,他于当年五月出任岳阳知县时,“岳阳楼仅存钟楼及吕祖塑像而已,其它均遭破坏,前贤题咏,无一见存,叹世变之沧桑,悲文物之凋落”,于是他募资并主持进行了修葺。这次修葺的规模很小,只是增加了《岳阳楼记》屏风和一些匾对,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次维修是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岳阳楼的破烂不堪、岌岌可危引起了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关注。“由省政府拨出银洋一万元,地方募集银洋两万元,指定当时岳阳驻防旅长段珩、岳阳县教育局长廖莘耕等人组成重修岳阳楼委员会,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开工,次年一月竣工。据当时修楼主持人之一的廖莘耕和修楼施工人之一的刘胜华先生介绍:那次修楼,整个主楼的骨架梁柱全部未动,仅将楼顶所盖大型琉璃筒瓦换成了中型琉璃筒瓦,更新了一些露在外面的腐朽构件,针对一楼四周的格门残破不堪但又无力重制的情况,将能用的格门集中在正面一方,而将其余三方改砌砖墙,以加固摇摇欲坠的楼身,致使这次维修后的岳阳楼,破坏了原有的纯木结构风格。”(何钦法著《今昔岳阳楼》载)
抗日战争时期,岳阳沦陷,岳阳楼成了日本侵略军的情报机关驻地和堆放炸药、燃料的场地。岳阳光复后,又被国民党军队踞作兵营。到解放前夕,岳阳楼已是疮痍满目,濒于倒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2008年)
1949年10月1日至2003年,岳阳楼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各级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了维修,其中规模较大的3次。这一时期的维修、保护情况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
⑴ 全面维修、加强保护阶段(1949—1975年)
1950年4月,中共岳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岳阳楼、三醉亭、仙梅亭进行维修,更换了岳阳楼上已经腐朽的木构件,加固了梁柱,对楼体进行了油漆。
1954年,岳阳县政府多次向上级报告请求对岳阳楼进行修缮。尤其是该年夏天,岳阳楼在连遭暴雨,洞庭湖发生特大水灾后,沿湖驳岸部分坍塌,基台、城墙出现多处裂缝,县政府请求省人民政府及省文委会从速拨款抢修岳阳楼。1955年4月,省建筑工程局向省人委提交《岳阳楼勘测报告》、《岳阳楼临时修补计划》并获省人委批准。4月底工程正式开工。整个工程耗时约3个月,整修了岳阳楼基础、沿湖驳岸,改善了古城楼排水系统,修复了古城墙的破裂之处及石栏杆,补修了三醉亭、仙梅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次全面维修岳阳楼,工程费用10万元。
1956年,岳阳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县相应成立了专管机构——岳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结束了岳阳楼长期由道人看守的历史,进入了岳阳楼管理、保护的新时期。同年下半年,岳阳楼古城墙基础沉陷,坼裂多处。中央文化部拨专款20万元用以加固楼基和增建附属建筑。这次维修,除维修主楼和两亭外,用麻条石新砌了第一平台挡土墙,增砌了二级平台以保护第一平台的基础,又分别在一平台南、北两端增建了牌坊式门楼,筑砌了滨湖驳岸,新建了临湖园门,拆迁了主楼附近的部分民房,使岳阳楼的环境大大改观。整个整修工程到1957年秋天结束。
1958年,在岳阳楼保护区内建立了小型的岳阳楼公园,省文物局拨专款新建了岳阳楼管理所办公楼,扩筑了第三平台。
1961年,岳阳楼管理所所长陈忆吾通过其兄陈赓大将请求毛主席书写岳阳楼匾额。毛主席认为:岳阳楼是一处文物古迹,由他来题字似乎不太好,郭沫若对历史、对考古颇有研究,字又好,请他来题写是很适合的,提议改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郭沫若接到毛主席亲自打来的电话,欣然应诺,几天后将“岳阳楼”三字写好。三字笔力雄健,布局严谨,十分的大气,使古楼增添了新的神韵。
当年,岳阳楼陆续发现楼基沉陷坼裂问题,新成立的岳阳市人委两次向省委、省人委和省文化局专题报告,获6万元拨款进行维修。维修于1962年进行。时逢我国爱国诗人杜甫诞生1250周年,为缅怀纪念杜甫晚年登岳阳楼留下著名爱国诗篇《登岳阳楼》,在公园南端滨湖驳岸第五平台上修建了“怀甫亭”,并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书写了亭名匾额,岳阳楼增添了新的一景。
1970年,岳阳楼管理人员发现岳阳楼四根金柱已有三根遭白蚁蛀蚀,部分梁枋已经腐朽,全楼向西南方倾斜20多厘米,如不进行修整则有倒塌之虞。省革委文化局指示“确保主楼不倒”,先后于1970年拨款3万元、1972年拨款5万元、1973年拨款5.7万元进行维修。1976—1978年先后在加固仙梅、三醉两亭基础后,对两亭进行了落架大修。
这一时期的岳阳楼,基本上保留了晚清岳阳楼的建筑风格。
⑵ 岳阳楼大修并实施重点保护时期(1975—2008年)
1975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大修岳阳楼。从1976年开始,省文化厅请省建筑设计院多次对岳阳楼进行实测,绘制了《岳阳楼施工图》。1979年国家文物局同意拨款维修岳阳楼主楼,之后省文化局湘文发[1979]73号文件正式明确“岳阳楼主楼维修方案确定为落架大修”,1980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岳阳楼维修问题的复文》“同意落架方案,在‘整旧如旧’和尽量保存原有构件及式样的原则下,可以落架进行修配和加固”。为此,国家文物局拨款82万元修建主楼,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岳阳市人民政府为附属配套工程共计拨专款150万元。各级政府还为大修工程批拨古建筑材料计木材350立方米,琉璃瓦55000片,花岗岩石1500平方米,国漆850公斤,金箔1万张(含黄金二两),桐油1000公斤。但由于管理体制问题,大修工程迟迟难以开工。1982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春贤到岳阳采访,写下了《闻名中外的岳阳楼亟需修缮》一文。该文在《国内动态清样》第1045期刊登。胡耀邦主席阅后,于5月11日批示:“此件转致用、万达同志。……请你们大声疾呼一下。”5月27日,湖南省省长办公会议专题学习胡耀邦同志的批示,研究岳阳楼管理体制问题,决定将管理权归还文化部门。同年8月,岳阳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岳阳楼大修工程领导小组”。
大修工程于1983年3月15日开工,到1984年5月1日竣工。
这次大修,认真贯彻了“整旧如旧”,“不改变文化原状”的原则,严格按照岳阳楼原有规模和结构,完全使用古建筑材料施工,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构件,以达到保持岳阳楼原有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的目的。……整个工程历时10个月,其间经过了落架整修、立架组装、油漆装修三个阶段。在落架整修阶段,对岳阳楼拆下的4万多木构件和6万多琉璃、石构件,经过技术人员鉴定,分别采取了保留原件、修补翻新和复制斢换三项措施,使50%以上的古建筑材料得到保存。40800多木构件中,保留使用20500余件,修补翻新2040余件,复制斢换18200余件。如40根楠木柱,除复制斢换11根外,保存了原件20根,用化学加固法整修后继续留用9根。如意斗拱共1200多个构件,经修补翻新后继续使用的有990多件。其它如清代的琉璃宝顶、龙凤脊饰和宋代花岗石柱础,都得到了保存。
大修后的岳阳楼,既保留了原有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又剔除了民国以来增加的不合理部分,恢复了明、清式样。整座楼的构架,采用传统榫铆结构,不用铁钉,吻合严密。一楼东、南、北三面砖墙,已换成明、清式样的雕花门窗;楼内外地面全部改铺青砖,使这座名楼愈加显得古色古香。
1988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岳阳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进行大修后,因长期存在的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落后,致使大量的地面水渗透到楼基软塑性建筑土层,楼基土质逐年软化,主楼整体下滑移动。临湖5个平台地面及挡墙下沉、开裂,下沉最深处达30—40公分,裂缝最宽处达12公分。
199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岳阳楼泊岸台基维修加固工程”正式立项,次年12月,批准了工程施工方案。1993年8月,基础加固抗滑桩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5月30日,抗滑桩建筑工程竣工。按设计要求在岳阳楼第三、四平台共设抗滑桩23根,使用水泥940吨,钢筋37.73吨,项目经费187万余元,稳定了岳阳楼台基,控制了平台地面及城墙裂缝的发展。
1994年10月1日,第二期地面排水系统整治及基础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工程重点一是全面整治第一平台,紧贴原城墙,以花岗石重新修筑一道挡土墙;二是全面整治各平台排水系统,改暗沟为明沟,疏通水道,根治隐患;三是以花岗石重新修砌第三、四平台挡土墙,以三合土翻修平台地面。工程于1996年3月31日竣工,用费204.8万元。第二期工程结束后,岳阳楼管理处又投入资金99.6万元展开第三期维修工程,对岳阳楼及仙梅、三醉、怀甫三亭进行全面维修养护,使其面貌一新,以花岗石更换了三醉亭以北古城墙上的片石和青砖等。工程于1996年4月22日动工,8月31日告竣。
另外,为进一步突出岳阳楼的文化底蕴,1992年对岳阳楼北面的碑廊进行翻修扩建,倚围墙向北延伸,长近100米,高2.65米,碑体以河南巩县基石雕刻,以山东济南花岗岩石作碑头,碑座显得古朴庄重。历时近3年,总耗资180万元,于1995年1月8日正式竣工对外开放。
2003年3月10日至4月24日,岳阳楼管理处投资55万元对岳阳楼、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进行了保养性维修。
2005年秋,岳阳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毅然决然作出了一次历史性的决策:开工建设岳阳楼景区。道出的心声振聋发馈:“要把岳阳楼景区建设成‘名城工程’、‘民心工程’,建成21世纪岳阳的文化遗产,确保景区建设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无愧于岳阳人民!”当代岳阳人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梦想开始成真了。
数百次专题论证,数百位名家讲言,八易其稿后的岳阳楼新景区规划图,终于大气磅礴地出笼了:以岳阳楼为中心,修复历史上的岳州城南门、北门、东门的古城墙和岳州府古衙门建筑;以南岳坡为界,采用明清式风格恢复历史旧街区,再现翰林街历史风貌;新建成的景区与原古楼部分浑然一体,总面积由原来的73亩扩至500亩,新增30多个文化景点。
“尊重历史、新建如旧”的扩建原则,决策者数十次的现场督战,建设者们满腔热情的投入,为游人打造出了一个古朴、庄重、典雅的精品工程和文化艺术长廊:绵延1200米的古城墙,雄立于岳阳楼右侧的裙带下;城墙一、二级宽敞的平台上,奇石点缀、花木扶疏;墙裙下数百种古树青樟,疏密相间、自然天成;紧伴湖边的三级平台上130多座诗碑词栏记载着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赏湖观楼的心迹;亮洁宽阔的“民本广场”上,一幅气势典雅的《政通人和图》浮雕,再现了宋代的岳阳街景;飞檐翘角的瞻岳门、古朴雄立的南大门、古石青砖铺就的汴河街、古街两旁精妙别致的各式门店,以及精巧的“岳舞台”和“五子登科”、“湘灵鼓瑟”雕刻等,与青灰色的古城墙交相映照。置于其间,满目之内都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一篇篇古老的传说。
三、主要建筑和景点
1、岳阳楼
岳阳楼,宽17.24米,深14.56米,高20.35米,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黄琉璃瓦。全楼由4根楠木金柱从一楼直贯三楼,金柱与梁、枋、檩、椽穿凿榫卯,一楼有20根檐柱,二楼12根老檐柱,二楼横梁上加立4根直顶三楼普柏枋的木柱,形成全楼构架。一、二层有回廊,上层有栏杆围护。盔顶是由平板枋上的四跳如意斗拱顶托起来。三楼宝顶高3.8米,一、二层角脊饰龙凤,脊饰瑞草,三层脊饰荷花,角脊饰回纹。全楼门窗,均于1983年大修中按旧貌恢复,一楼雕屏、楹联大都为清代留下的原物,二楼雕屏为清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黄凝道请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雕屏为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正面盔顶下“岳阳楼”匾为郭沫若手书。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媲美,自古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独特建筑工艺,尤其是它的盔顶之大,可谓世界独有。层层叠合的如意斗拱,构成蜂窝式的精美图案。飞檐翘首,曲线流畅,脊饰浮雕,动静咸宜,栩栩如生。整个建筑富丽庄重。
2、双公祠
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该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采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为单层砖混结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门联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书。
进入双公祠大门,迎面为双公祠的主体建筑——陈设范仲淹与滕子京铜像的神龛。双公祠的神龛设置,完全改变了过去将纪念人物端坐的塑像,设于高高的神台之上的作法。而将陈设范仲淹与滕子京铜像神龛场景化、生活化。使人们在瞻仰两位先贤时,倍感亲切与崇敬!
同时,祠内还设有两个陈列厅,分别为:(一)“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二)“双公忧乐情”,展示范仲淹与滕子京生平以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展览力图通过场景、文字、图表、模型、文献资料、照片、拓本、书画等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岳阳楼的历史和演变,展示岳阳楼的建筑文化,揭示岳阳楼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弘扬“先忧后乐”的传统人文精神。
3、仙梅亭、三醉亭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前南侧约10米处,平面呈六边形,高7米,占地面积44平方米,木结构的二层二檐,攒尖顶,绿琉璃瓦。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方志载:“仙梅亭在县西南岳阳楼侧。明崇祯间,岳阳楼毁,土人于湖滨沙碛中得石一方,石上枯梅一干,别无枝叶,共二十四萼,皆自成文理,不假人为,因构亭复之,作仙梅堂。”在以后维修中改名为仙梅亭。今日仙梅亭是1977年按其原貌落架大修的。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约5米处,重檐歇山顶式,高9米,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名望仙阁,是纪念吕洞宾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原址上重建,改望仙阁为斗姆阁。同治六年(1867年)改斗姆阁为三醉亭。
4、怀甫亭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城墙下西南湖边,于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而建。平面呈方形,占地36平方米,高7米,混凝土木结构,坐南朝北。亭中竖青碑一方,正面阴刻杜甫像和他晚年抱病登楼写下的《登岳阳楼》诗,背面阴刻杜甫生平事迹,正面“怀甫亭”三字匾额为朱德委员长书题。
5、碑廊
碑廊,位于岳阳楼北面约100米处,长近100米,高2.65米,共有碑刻139件,刻石158方,其中精选历代歌咏岳阳楼的诗词书法碑115件,134方,明清以来修葺岳阳楼的记事碑24方。碑廊集草、隶、篆等多种书法流派于一廊,其内容记叙了洞庭湖与岳阳楼在历史上的盛衰荣辱,以及作者登楼览胜的壮阔情怀,堪称各种书法流派与诗文著述的珠联璧合。
6、铁香炉、铁桶、铁枷和铁炮
铁香炉位于岳阳楼正门前,高达3.4米。始铸于1903年,由近代著名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命汉阳铁厂铸建献给岳阳楼。1979年,岳阳市阀门厂仿照原香炉复制。炉三层,鼎塔式结构,造型典雅美观。
铁桶(又叫铁梢),共2只,分置于铁香炉两侧。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原置于君山崇胜寺,考证为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重修君山崇胜寺时铸成的。后寺废而移于岳阳楼前。现在的铁桶,上径宽94厘米,下径宽98厘米,高1.18米,下有三短足置地,作云纹,两侧有狮面衔环。
铁枷,陈列于岳阳楼前洞庭湖滩上,今存三枚,1980年5月移一枚至岳阳楼四平台。每个重7000公斤,两头呈燕尾形,全长2.6米,厚0.34米。铸造年代无可考,其用途,一说“压邪避蛟唇之患”,一说“植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似是船只泊岸系锚之物。质坚,面呈黑褐色,有似铁非铁之感,击而不碎,不锈不蚀,是研究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珍品。
铁炮摆放于岳阳楼北侧,长1.42米,口径0.08米。它并非古楼遗物,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3517工厂内九龙堤出土移置于此的,乃清初吴三桂部将吴应麒驻守岳阳与清兵鏖战时铸造的武器。
7、小乔墓
小乔墓位于岳阳楼东北隅,自成一体,占地1400平方米,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夫人小乔之墓。墓园里立有照壁,正面为苏东坡手迹《念奴娇•赤壁怀古》,背面刻有由王自成执笔的《重修小乔墓记》,整个墓冢显得庄严肃穆。
四、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岳阳名城文物古迹群星璀璨,首屈一指的是岳阳楼;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肇始于东汉末年,已有1780多年的历史。二是地理形胜。岳阳楼巍然屹立在岳阳城区一个山丘之上,下瞰洞庭,遥对君山,北望巫峡,南眺潇湘,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同时,岳阳楼又背靠古老的岳阳城,使它在背景上显得开阔而又不觉空荡。正如古人称的“一分山色九分湖”,岳阳楼“得水而壮,得山而妍”,“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些都能使游人从有限的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从而引发出一种带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三是文化底蕴深厚。自从南朝文学家颜延之一首《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将岳阳楼唱响,历代名人便纷至沓来,咏叹不绝。唐代中书令张说,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孟浩然、李商隐等都曾登楼赋诗,赞美岳阳楼。近人编的《岳阳楼诗文集》共收历代名篇600余篇,作者达410多位。特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孔孟思想之精髓,为中华精神文明之绝句,古往今来世代崇尚。从此之后,楼以文益秀,文以楼生辉,岳阳楼也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另外,岳阳楼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它美丽的神话传说。无论是鲁班帮修岳阳楼、神仙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还是岳阳楼下三度柳树精的神话传说,都是历史文化的沉积,他们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四是文物价值。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清代所构古建筑。它是清代建筑艺术风格日臻完善、技艺趋向高峰时的精品,凝聚了历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楼顶,如古代将军的头盔,故称为“盔顶”,是国内唯一大型盔顶建筑;如意斗拱,形似蜂窝,层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纷繁复杂,精致美观,将楼妆扮得更加华丽端庄;通高19.65米的三层楼阁,主要由四根直径各46cm的楠木金柱支撑,坚如磐石;纯木结构,整楼没有用一颗铁钉,没用一道巨梁,构件严密,闩缝对榫,套合规正,工艺精巧,结构严谨,造型庄重,为我国古建筑中少见;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1976年,我国古建筑和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对岳阳楼进行了研究,认为全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江南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艺术才能和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摘自《洞庭湖200年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