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⑧ | 红三军团血染湘江
编稿时间: 2024-08-12 09:45 来源: 黄石市档案馆 作者:作者
 

  



由湖北省黄石市档案馆制作的《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系列短视频第八集,于今天在中国档案报,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播出,讲述了红三军团在湘江血战的故事。

  1934年秋,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走上了艰难曲折的长征之路。这一时期,黄石地区的革命者们,一部分如汪克明、吴嘉民、阮贤榜等人,组织游击队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继续和反动派周旋斗争;一部分如王平、余立金、马龙等人,则随着主力红军一起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向西突围而去。然而,蒋介石仍不死心,又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

  为顺利渡江,我军以疑兵之计,派兵进驻永明。参与围堵的桂系部队恐大本营桂林有失,调兴安、全州一带驻军回防堵截,导致兴安、全州间兵力薄弱,形成空隙。中央决定,把这里作为突破口,抢渡湘江。以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红三军团下辖的几支劲旅,肩负起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渡江的重任。

  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距离红军前往渡口的必经之地古岭头只有5公里,唯有将国民党桂军阻在新圩以南,才能保证中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承担新圩阻击战重任的是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李天佑、师政委钟赤兵接到命令,立即率领该师两个团和军委炮兵营急行军赶到新圩。以急行军的疲惫之师迎战以逸待劳的桂军主力部队,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11月28日天刚放亮,敌人的炮弹铺天盖地呼啸而来,新圩阻击战就此打响。桂军攻势持久而猛烈,但第五师坚守阵地,死守三昼夜后,李天佑接到军委纵队已渡江的消息,遵照命令把防务交给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界首以南打响了光华铺阻击战。

  中央首脑机关要从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的界首渡口搭建浮桥过江,如果保不住渡口的安全,就意味着中央首长过不了湘江。

  11月28日,红三军团第四师赶到界首防守。他们不仅要构筑工事抵抗敌人进攻,还承担着保护浮桥、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渡江的任务。30日开始,桂军向界首发起了疯狂进攻。红十团坚守阵地,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控制住了光华铺阵地和界首3个浮桥渡口。30日午夜,军委两个纵队渡过湘江,但红军还有8个师没有渡江。红十团继续阻击至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大部分渡过湘江,部队掩护任务基本完成。而红十团全团损失几近一半,两任团长先后牺牲。

  湘江战役,异常惨烈。渡口两岸的群众悲痛欲绝,当地乡亲们搬运红军遗体,搬了3天3夜。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湘江染成了“赤水河”。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这才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是在当时领导层错误指挥下进行的。但是英勇的红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最终突破封锁抢渡湘江。这场战斗的惨重损失,使党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改变这种错误的指挥,红军有可能全军覆没。湘江战役结束10几天后,中央就召开了黎平会议,改变了原定去湘西的行军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军贵州的意见,由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的呼声越来越高。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最为惨烈的一仗。红三军团的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伤亡4000多人的重大牺牲,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撤退的重任。而中央确定进军贵州的行军路线后,关系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即将在贵州遵义举行,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