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行业动态
从《731》电影热看档案工作价值深化
编稿时间: 2025-09-29 16:23 来源: 中国档案报 
 

近日,随着《731》电影热映,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简称“731陈列馆”)迎来一波特殊的“寻史热潮”。这座矗立在历史遗址上的陈列馆,早已超越“历史罪证容器”的物理属性——凭借持续深耕的档案征集、精心打磨的展览叙事与多维立体的传播实践,已然成为激活民族记忆、凝聚历史共识的精神纽带。这一系列深耕历史价值的实践,恰为档案部门提供了极具镜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以“靶向策略”破解特殊档案的征集难题。受时代特殊性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档案的征集工作,往往面临多重难以突破的壁垒,这要求档案部门摒弃“坐等上门”的被动思维,锚定档案特性,构建主动出击的征集体系。七三一部队档案便因战时绝密性、败退管控性、战后回避性及国际博弈性的叠加影响,长期处于“隐匿状态”。对此,731陈列馆近20余年始终坚持“靶向突破”:一方面,建立长效征集机制,织密“多元渠道网”——既接纳社会捐赠,又主动追踪线索外出征集,更联动附近居民、同行馆等群体挖掘散存资源;另一方面,打破国界限制,通过跨国取证打捞海外史料,形成“国内深挖+国际寻访”的立体格局。累计采访40余名七三一部队原队员,留存423小时口述影像资料,汇集了30余万页罪证档案与2万余件罪证文物,以“档案+文物+文献”的多维证据链,实现了史料从“碎片化”到“体系化”的跨越。这种“特性预判—渠道定制—证据联动”的征集思路,为破解特殊档案征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以“多元矩阵”让档案价值触达公众。档案的生命力在于从“馆舍深处”走向“公众视野”,这需要档案部门打破“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传统思维,构建“专业引领+民间参与+价值共鸣”的传播矩阵。731陈列馆的传播实践有示范意义:在渠道布局上,主动抢占短视频流量高地,组建专业团队运营账号,通过讲解员实景解读、专家线上答疑等轻量化形式,将厚重史料转化为易接受、愿传播的视听内容;在力量激活上,推出“众筹声音 讲述历史”志愿服务项目,重点吸纳学生群体,通过系统培训将其培育为“民间传播者”,以同龄视角与鲜活表达突破机构传播的“声音局限”;在价值传递上,跳出“史料解读”的表层逻辑,深挖档案背后的爱国主义内核与历史警示意义,通过情感化叙事引发公众价值认同,让档案从“知识载体”升级为“共识纽带”。这种“渠道年轻化、力量社会化、内容情感化”的传播逻辑,成功让档案价值走进大众心里。

以“价值叙事”构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好的展览,是让观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这要求档案部门在策展中实现从“史实陈列”到“价值传递”的升维,用清晰逻辑与情感符号构建记忆链条。731陈列馆的策展实践给出了关键答案:在主题定位上,其未停留在“日军暴行展示”的浅层叙事,而是将主题升维至“反人类暴行”,直击人类对文明底线、生命尊严的共同关切,让展览获得跨越地域与时代的价值张力;在内容架构上,以“法理思考”为隐形主线,将“罪犯、罪行、审判”作为内容架构,形成“事实认定—正义彰显—历史定论”的清晰认知路径,让抽象的历史记忆变得具体可感;在传播预热上,提炼出“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的网络爆款语句,既浓缩了历史厚重感,又契合年轻受众的表达习惯,为展览“破圈”奠定基础。这种“主题升维+逻辑串联+符号预热”的策展思路,让档案真正成为唤醒记忆、凝聚共识的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29日 总第4347期 第一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