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将“档案资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列为档案事业的发展目标之一。“资政”,已经成为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能。
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主动编报各类资政参考,得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充分肯定。比如,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有11期《档案资政专报》获得自治区领导批示肯定,近3年云南省档案馆编报的《档案信息参阅》和《工作专报》获得省级领导批示20余次。成绩是可观的,当然也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主要是:有的资政参考停留在对档案信息的简单摘编、汇总,提供的多是“过去发生了什么”,缺少“对现在和未来有何启示”;有的选题不准或不及时,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和社会热点没能及时发声,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档案部门“深挖井”,把拥有丰富历史资源的天然优势转化为科学决策需要的智慧源泉。不妨来看几个“金点子”。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2月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自治区档案馆及时谋划部署,馆长带领资政工作专班深挖百余件馆藏档案,认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运河项目勘察、规划、设计等情况,编写了《档案里的平陆运河》,获得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山东省档案馆组织专人前往江浙地区枫桥经验陈列馆等实地调研,并联合山东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及16地市的市县级档案馆系统梳理相关资源,选取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经验做法,编研形成《改革创新经验》专题材料,为全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参考,获得省委领导批示。
从中不难看出,做好档案资政,紧扣大局是关键。这需要档案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把中央要求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从档案中揭示的历史规律和发展方向入手,为决策打开“知所从来”的窗口和开辟“明所将往”的路径。其次,深入研究是必要手段。要深挖馆藏资源,善于在纷繁庞杂的馆藏资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畅通省、市、县各级档案部门资源共享渠道。如何让“资源库”变成“思想库”?这需要改变“书斋式”资政模式,突出问题导向,多深入基层档案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从“资源库”中梳理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思路。第三,借助AI技术是大势所趋。要综合运用政策沙盘、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工具深度提炼档案资源价值,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促使档案部门由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从滞后响应转为前瞻预判,有力推动档案资政迈入“智慧涌现”的新阶段。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15日 总第4341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