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十四五”时期,国家档案局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政治铸魂、专业赋能、创新驱动、机制创新为主线,以“人才强档”工程为抓手,通过实施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选拔、国家档案人才培养基地等重点工程,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兰台队伍,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强化政策引领 重在规划布局
“十四五”规划将“人才强档”工程纳入档案事业发展的“七大工程”,明确把加强政治能力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主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顶层设计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突出了人才工作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筑牢了政策根基。
为进一步细化落实“人才强档”工程有关部署,2024年,国家档案局制定印发《全国档案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2025—2029年)》。这是锚定“人才强档”工程战略方向的施工表、路线图,进一步强化了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是档案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规划》通过明确未来5年人才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系统性改革和前瞻性布局,激活档案系统人才“第一资源”的乘数效应,确保人才队伍建设与既定蓝图实施同频共振。
优化人才选拔 重在梯队建设
2022年,国家档案局精心组织、层层筛选,从庞大的百万档案从业者群体中,精准遴选出1909名“兰台英才”,形成包括国家级专家、工匠型人才、青年业务骨干的“三支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比较合理、专业素质比较过硬、老中青搭配和传帮带有序的档案专业人才“国家队”初步形成,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锻造出坚实的力量。
选拔工作开启了“人才强档”事业新征程,使一大批优秀档案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极大激发了档案工作者的神圣感使命感荣誉感。
管理和使用是发挥人才作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管好用好这“三支人才队伍”,使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档案强国建设需要?对此,国家档案局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制定实施《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培养使用办法》,充分发挥“三支人才队伍”在科研攻关、政策研究、评审评估、教育培训、智库研究、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为凝聚“三支人才队伍”的智慧和力量,精心组织40名来自不同梯队的人才,围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内涵”与“档案强国的标准”两项重要课题,举办交流研讨会,集思广益形成了具有一定资鉴作用和参考价值的调研成果。
为充分发挥“三支人才队伍”传帮带作用,组建了一支档案业务服务工作组,由经验丰富的退休国家级档案专家带队,率领在职工匠型人才与青年业务骨干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开展档案教学培训、组织业务交流互动,为当地档案事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流动共享。
此外,启动档案人才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培养多元化实践、评价激励增效“四项行动”,加强“三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着力培养一批档案事业发展急需的各方面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史、明清史、近代史专家。
从评选、培养到使用、管理,经过3年努力,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开启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搭建培养平台 重在提质增效
人才培养、干部培训需要平台支撑。完善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训平台对于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年来,国家档案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搭建干部培训新平台,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通过试点建设国家档案人才培养基地,开启线下人才培养新模式。2024年9月,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北京市档案馆)、四川省档案学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为首批3家试点单位,分别围绕“三支人才队伍”交流培训平台搭建、新任市县级档案局长馆长与新入职档案人员培训、少数民族文字(满蒙藏文)档案人才实训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该项试点工作是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服务、战略支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不仅能够解决短期内人才短缺的问题,更作出了系统性、前瞻性的布局,构建了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除拓展线下人才培养平台外,国家档案局还积极探索线上培训渠道,着力建设档案教育网络平台,力争让每一次培训都成为人才进步的阶梯,让每一项能力提升都成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石,实现“以培训强人才、以人才促发展、以发展显价值”的良性循环。
在线上,通过加大数字课程开发力度,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政策法规、讲解业务实操等,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课程,并征集遴选地方优秀数字课程,推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如此,一方面破解了工学矛盾,提升了培训效能,帮助档案干部提升综合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另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缩小了东、中、西部档案干部的能力差距。此外,遴选建立教育师资队伍,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优秀师资的有效利用,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便捷、丰富的学习渠道,满足其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需求。
打造培训标杆 重在强基固本
5年来,国家档案局构建起覆盖档案领导干部、基层档案工作者、业务骨干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树立了业务培训的新标杆,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超150余万人次,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实现新突破,业务基础进一步夯实。
领导干部是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少数”,是干事创业的带头人。为打造档案领导干部培训的新标杆,2022—2025年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第13至16期档案领导干部培训班,旨在帮助学员深化理论武装,提升领导能力,共享治理经验,凝聚行业认同。通过精准化、系统化培训,将个体能力提升转化为组织整体效能提升,使学员进一步加深贯彻落实“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方向和思路,为深化档案领域改革、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层档案工作者是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树好基层档案干部和兰台新兵培训的新标杆,2024—2025年,国家档案局在国家档案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档案学校)举办全国档案系统新任市县级局长馆长培训班和新入职干部初任培训班。培训突出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专题学习党的档案事业发展历程,进一步弘扬档案人的优良传统作风,邀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先进个人介绍经验等,为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培育基层发展“领头雁”、打造过硬的队伍铁军、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树立起新的标杆。
在业务骨干培养方面,国家档案局统筹区域力量,充分发挥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树好业务骨干培养的新标杆。区保中心聚焦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短板弱项,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北京、辽宁等6家区保中心在系统化培训体系建设、技术创新融合、跨区域协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线上线下培训、集训队、学术沙龙、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培训学员437人次。5年来,培训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区域与人数大幅提升,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档案保护技术人才,有效缓解了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梯队建设、跨区域合作、向基层延伸等成为新趋势。各区保中心之间通过师资互派、联合授课等模式整合了全系统教育资源。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薄弱问题,东部的区保中心通过定向培养方式专门面向西部学员开展培训。新疆、云南2家区保中心制订了基层计划,推动保护技术下沉到市县级档案馆,进一步强化了基层人才储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向“十五五”,国家档案局将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中青年人才和基层人才培养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档案事业。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推动资源均衡发展,为档案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1日 总第4335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