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正从严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要从抓作风入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保障。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重读《中国档案报》“党的作风建设”系列文章,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何为好作风。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发言树立了典范。他强调,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并自我批评道,“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话语中昭示的是坚强的党性和对人民的深沉感情。如果说优良作风如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那么党性与人民性的共振交融则构筑了坚硬的河床。
好作风让党心民心贴得更紧。老一辈革命家在围绕“农业六十条”展开深入调研时,一个普遍现象是不管当地干部还是农民群众,都有顾虑,不敢讲真话。面对这种局面,刘少奇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对乡亲们歉疚说道,“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你们不起”。心与心的贴近,使群众从“不敢讲”变为“大胆讲”,由此收集到真实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好作风要求实事求是。陈云在走访中发现,上海青浦小蒸公社农民对从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心有怨气。双季稻能多收一季,难道不是产量更高?擅长“算账”的他,通过与乡亲们一起算细账,算出反而每亩将少收310斤至330斤粮食。他郑重指出,“不要轻易把群众的老经验吹掉,要很好地继承、研究群众的经验”,并认真向大家作了检讨。事实胜于雄辩,当地推行双季稻的政策出发点虽好,但脱离实际,反而出现了大问题。
好作风贵在认真扎实。只有最广泛、最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作出科学结论。1942年,张闻天带队来到杨家沟开展调查。调查组从该村最大地主处商借了其家族近百年的买地、典地、收租、放租、雇工、经商和日常生活收支等各种账簿及文约,并辅以县志、碑记等书面历史材料的搜集,同时遍访村中家家户户,最终形成了《米脂县杨家沟调查》这部极为珍贵的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研究历史文献。其中,仅将档案文献爬梳清楚就花费了几十天。由此,才有了这部“用事实说话”的经典之作。
可见,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与好作风有着天然内在关联。档案作为最可靠的历史凭证,时代越是向前,其重要性会越发凸显,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价值也会越发显现,档案工作者作为历史记录者、记忆保存者的职责则越发不可或缺。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尤要坚持好作风,回答好“为谁留存、留存什么”“记忆什么、怎么记忆”等基本问题,以便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上更好更快成长成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7月3日 总第430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