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学会 > 学术成果
岳阳对外开放及构建开放带动新格局实践研究
编稿时间: 2020-06-02 08:48 来源: 岳阳市档案馆 
 

摘  要:开放是岳阳最大的优势,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岳阳开放自1899年岳州开埠至今,经历了开埠通商、探索发展、开放推进和全面开放四个阶段,过程艰辛,成果丰硕,影响深刻,也留下弥足珍贵的启示。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以自主为前提,以政策为导向,以港口为依托,以改革为抓手,以人才为核心。新时期岳阳加快构建开放带动新格局,视野要更宽,思维要更新,思路要更广:必须树牢全面开放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引领力;树牢全域推进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辐射力;树牢产业主导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支撑力;树牢基础先行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保障力;树牢重商亲商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吸引力。

关键词:岳州开埠 自主开放 全面开放 双港驱动 产业主导

岳阳,古称岳州,濒洞庭而纳三湘四水,临长江而通四海五洲,是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1899年,清政府在城陵矶设通商埠,标志着岳州关正式开关,岳阳成为湖南省第一个通商口岸,从此也开启了对外开放历程。回顾岳州开埠至今走过的一百二十多年风雨求索路,梳理脉络,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对岳阳做大做强港口经济、构建开放带动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据,以岳阳对外开放为研究对象,实行古今相融、学用结合,力求为岳阳加快开放科学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与一些参考,为加快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做出档案部门应有的贡献。

一、岳州开埠以来对外开放历程

从岳州开埠至今120年时间,岳阳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开埠通商时期(1899-1949年)

鸦片战争后,依据相关条约,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逐渐由沿海扩展到长江内河乃至内地。由于近代湖南人比较排外,到19世纪末,湖南还没有一个通商口岸。“五口”开放通商后,上海很快成为最重要的港口,带动湖南北部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商路逐步开辟和兴盛。英国为扩大在长江流域势力范围,向清政府提出开放湖南湘潭。与此同时,晚清政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缓解局势、挽救危机,晚清政府本着“隐杜觊觎、保全主权”“扩充利源、振兴实业”的设想,将自开商埠的思想付诸实践。准许岳州、三都澳、秦皇岛自行开埠。在湘之所以选择岳州代替湘潭,正是因为岳州地处长江与洞庭湖交汇之处,历来是兵家相争之地,具有积久成深的包容性,民风相对开放。

因岳州是自开口岸,在筹备过程中,中国官员积极参与。1898年3月岳州开埠获准后,时任湖广督臣张之洞与湖南巡抚俞廉三反复筹商、多方考察,经奏准,将岳常澧道移驻岳州,兼岳州关监督,并委派熟悉交涉的署粮道蔡乃煌,前往会同署岳常澧道张鸿顺,商办开埠设关事项。同时,清王朝也委派皇帝宗室豫章亲临长沙督办。1898年9月,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委派助手马士(美国人)赴长沙,商办开埠事宜。1899年11月1日,在湖南巡抚公堂以会议形式通过岳州《会议开埠章程》,提出会议开埠章程25条,对开埠事宜作出明确规定。此章程也成为其他自开口岸制定章程的蓝本。1899年11月13日,岳州依议正式设关开埠,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中国第三个自开口岸。

作为自开口岸,岳州开埠坚持不设租界,所有行政和司法事务均由中国人自理,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清朝积贫积弱,中国官员一味退让,外国列强步步紧逼,岳州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资源之地。英、美、日、德、俄等国的外商纷纷前来设立公司,或委托本地商店代为销售产品,外国传教士进入岳阳传教、兴学、办医,等等,加剧了经济侵略和文化扩展。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岳阳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迈出了敞开大门、与世界对接的第一步。

进出口贸易额急剧增长,到1912年,岳州进出口贸易额达680多万两,是1900年的50倍。进出口贸易以转口贸易为主,直接进出口贸易微乎其微。进口商品种类繁多,以棉毛织品、洋油为主;出口主要是土特产和原材料。民族工商业也得到相应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后,岳阳城区商业资本雄厚的店铺多达20多家。抗战胜利后,各类店铺达到862户。港口航运业兴起。鄂湘善后轮船局等民族航运企业先后创办。1904年,湖南的中华汽船公司、楚利公司、普济等数家轮船公司,相继开通湘汉、湘申、湘渝、湘宁航线。外轮纷纷开辟由汉口至长沙的客货航线。据1911年统计,行驶于湘江、洞庭湖上的英、法、日、美等国轮船多达3018艘、载货量179.88万吨,华轮1614只、载货量19.8万吨。

1927-1937年间,因国内战乱频繁,局势动荡不安,对外贸易衰减。1938-1945年间,岳阳沦陷日军之手,岳州海关被迫关闭。之后因为内战动荡,岳阳虽有对外贸易政策,但难以实现。1949年7月20日岳阳解放,城陵矶港口回到岳阳人民手中。

(二)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面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但当时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孤立、遏制,因此这一时期岳阳没有吸收过外商投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争取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支持和贷款援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排211工厂(今际华3517)匈牙利低利率贷款32万卢布,从国外购进发电设备。1973年,国家利用信贷延期付款的方式,为兴建中的洞氮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

50年代初,出口贸易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主要对苏联出口红茶。1957年9月,岳阳县制扇厂生产的岳州扇外销东南亚,成为省内最早出口的轻工产品之一。进口商品以生产资料为主,消费品品种数量为数很少,由国家统一调配。1960年,国家为岳阳造纸厂从芬兰进口1台日产100吨高速纸机,是当时有名的进口大型成套机械设备。

这一时期,港口贸易也在缓慢发展。由于解放初期市场还未完全恢复,当时港口的货种主要为煤、粮食、棉花、鲜鱼等,货物吞吐量仅有12750吨。经历了民主改革运动和集体生产之后,港口吞吐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城陵矶粮库专线通车,使得城陵矶港由原来的水水中转港向水水、水陆中转港迈进了一大步。1956年城陵矶港第一座正规化码头落成。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长航城陵矶港务局成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1970年城陵矶港被辟为水陆联运换装港后,港区吞吐量急剧增加,城陵矶港一跃而为长江中游干支联系、水陆中转的重要港口。

(三)开放加速时期(1979-1999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一夜春风,岳阳开放开发迎来新的机遇。1978年6月,岳阳市被国家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79年,岳阳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地市合并后,岳阳市第一届党代会制定“加速开发、扩大开放”战略,提出“立足洞庭,凭借长江,走向世界”的口号,在全国内陆城市中,率先拉开对外开放的大幕。1988年6月15日岳阳海关正式开关。1992年5月,国家批准岳阳市列为沿江开放城市,使岳阳市跻身全国开放的大格局。市委、市政府抢抓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把扩大开放作为加速岳阳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了“开放兴市”战略,加快对外开放。

1. 投资环境改善。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暂行规定》《关于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见》《关于对引荐外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暂行办法》《湖南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若干政策的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升办事效率,审批大项目在3天内办完,小项目随到随办。重视硬环境建设,投资兴建两个5000吨江海轮泊位,成立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开始形成规模。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城陵矶港对外轮开放,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开启港口新时期。在市区先后设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旅游度假开发区、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阳楼沿湖综合开发区,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以建好国家级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加快了多档次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2. 招商力度加大。先后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与日本沼津市、美国泰特斯威尔市、加拿大卡斯尔加市、保加利亚旧扎果腊市、澳大利亚科克本市缔结友好城市,开展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多方面的协作交流。通过举办国际龙舟节(赛)等招商活动、侨务工作对象牵线搭桥多种方式开展招商。1984年开始先后有英国、日本、加拿大、泰国、印尼、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家和工商者,来到岳阳建工厂、办企业、开发房地产等。正大岳阳、华瑞针织、凯美特干冰、天龙皮革制品、巴陵油脂等一批外企纷纷进驻岳阳。1984-1999年,共批准“三资”项目461个,总投资103977.8万美元。

3. 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延伸进出口权,全方位、多渠道组织货源,大力扶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走上全面发展道路。经营主体日益增多,1995年以前还只有市外经贸公司一家享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到1999年底,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多达35家。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到1999年底,共有纺织服装、化工、农副、机电、医药等9大类65种商品出口,形成了种类较齐全的出口商品结构。商品出口主要地区由港台地区与东南亚其它国家向非洲国家和地区扩展。

(四)全面开放新时期(2000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岳阳抢抓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强力推进港口建设大会战,依托城陵矶新港加速打造湖南通江达海新增长极,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1. 开放政策叠加推出。中国对外开放的“金十字架”理论,将岳阳定位为“弦”与“箭”的交汇点,岳阳开放发展进入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战略。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构建开放性经济体制的若干意见》,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岳阳打造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湖南通江达海的“桥头堡”、湖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若干措施》、《关于促进岳阳城陵矶“一区一港四口岸”加快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开放型经济发展“1+2”政策等,明确了“开放强市”26条具体措施;集中推出“园区十条”“金融十条”“非公十条”“开放十条”,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进一步优化岳阳开放发展环境。

2. 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坚持把开放平台作为开放崛起的第一支撑,重点打造了三大平台。首先是港区平台。2008年,城陵矶港被列为全国15个内河港口直航点,对台湾地区开放。2009年12月,城陵矶新港区成立。同年,岳阳至武汉海轮航道开通,城陵矶港由内河港变成海港。自2011年先后开辟了城陵矶至上海、宁波“五定班轮”和“渝、宜、荆——岳”以及省内“水上穿梭巴士”航线,实现城陵矶至香港、澳门常态直航。开通了城陵矶至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航线和至东盟、澳大利亚接力航线,实现了“江海联运”。完成了蒙华铁路荆岳段临港支线建设,初步建成水公铁立体联运体系。从2012年开始,相继启动“一区一港四口岸”申报建设工作。2016年8月正式封关运营,2017年实现高效运营。同时与上港公司成立湖南国际港务公司,城陵矶新港区虹吸效应不断提升。其次是园区平台。全市拥有11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其中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经开区行列,汨罗“飞地”工业园是全省首批“飞地”经济示范区。出台了“园区十条”,对经开区和新港区下放了41项行政审批权限,园区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2017年,开展园区建设大会战,清华同方电商产业园、哈工大机器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成功落户。2019年全市产业园区共签约工业项目254个,总投资1451.9亿元。再次是空港产业园。2018年出台空港经济区发展规划,三荷机场建成通航,岳阳正式进入航空时代。并先后引进吉祥、成都、重庆等5家公司,开通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重庆、贵阳、杭州、南宁、厦门、青岛、哈尔滨、济南、威海、舟山等城市航线,2小时航距可辐射到任何一个国内城市。2019年度,三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5万人次,创造了三线城市支线机场首开之年客流过50万人次的少有纪录。

3. 开放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岳阳先后被评为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内陆最适宜开办工厂城市、跨国公司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仅7.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省第9名。到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2019年进出口总额增长至48亿美元,全省排名跃至第3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园区经济发展,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石化、食品两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军民融合、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产业招商成效显著。近年来持续开展“产业招商月”“产业专题招商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仅2018年就引进500强项目18个,总投资800亿元,分别排名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2019年,成功引进“500强”项目16个。总投资180亿元的新金宝1300万台喷墨打印机项目、总投资过200亿元的华为高端制造基地、总投资208亿元的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项目和恒大新能源汽车、中创空天新材料、龙智新材料等高端项目成功落地。优势企业“走出去”。2017年,岳阳出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实施方案,四化建、新美陶瓷、岳阳路桥、华文食品、中天龙舟、兴农机械等企业赴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产能对接和合作。四化建成功签约2个“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新美陶瓷整体并购哈萨克斯坦AO Keramika(阿克托别)陶瓷公司,创造中国陶企境外整体并购先例。

二、岳阳对外开放带来的深刻影响

岳州开埠以来,岳阳对外开放从封闭到打开大门,从探索起步到全面开放,逐步走出湖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港口开发,促进了岳阳航运物流业兴盛

岳州开埠后巨大的货物吞吐量,刺激了岳阳航运业的发展。1898年9月,官督商办的“鄂湘善后轮船局”试航长沙至岳州航线,取得成功。岳州开埠后一个半月,英轮从上海、汉口等地运输鸦片与其他洋货到达岳州。1901年,日、美、德等国也开始进入岳州关,四国航船已超过48万吨位。为了抵制外轮独霸湖南,新兴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有识之士纷纷兴办轮船业,在城陵矶建站设点。据统计,抗日战争爆发前,仅在城陵矶设站建点经营轮、木船运输的有16家,而外轮公司仅4家。1906年1月,萍乡煤自城陵矶中转运至汉阳铁政局炼铁,开启了水水货物中转港口。1913年,浏阳爆竹400担经城陵矶径运香港。1915年,又有桐油10881担径运美国,开启了湖南出口物资江海直达。1917年,经过长岳两埠之中国船只共5491艘,为开埠以来最高纪录。

改革开放后,岳阳市委、市政府依托城陵矶港和沿江现有产业设立了城陵矶新港区,按照“以港兴业、以业强区、以区拓城”和开放崛起发展战略,至2019年12月底,累计投入资金220亿元,协议引资800亿元。2015年5月,城陵矶组建运营湖南城陵矶国际港务集团,开辟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岳阳至东盟、岳阳至澳大利亚接力航线,建起了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城陵矶出口退税启运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口粮食指定口岸、进口固废指定口岸,形成了“一区一港四口岸”联动发展模式。港口发展促进了物流交互发展,按照湖南省把“岳阳港建设成为辐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目标,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成功获评全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工程示范城市、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2019年物流业总产值941亿元,同比增长15.1%。随着国际商贸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空港物流园、临港汽车城物流园、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京东物流、胥家桥综合物流园等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正成为岳阳又一个千亿产业。

(二)交流合作,加快了岳阳外向型经济发展

开埠通商给岳阳增添了发展商业贸易的载体和动力,城市本身所蕴藏的经济火花被点燃。外国商人利用岳阳在商业、交通上的有利因素,纷纷来岳设立公司或委托本地商店代为销售产品,洋货滚滚而来,同时又疯狂抢掠湖南各种物产运于岳阳商埠,再销往其他省及海外,客观上促使了开埠后岳阳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和繁荣。进口以棉、毛织品、洋油为大宗;土货出口以谷米、茶叶、桐油、苎麻等农产品及矿产品为大宗。进出口价值总数从1900年的14多万两增至1923年的2696多万两,客观上加强了与外界经济的联系与往来。

改革开放后,岳阳开放发展实现了从“关门建设”到“融入全球”、由“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各项开放指标高速增长,形成了国有、集体、三资、民营企业四驾马车齐闯国际市场的格局。目前,招商引资方面,内联引资累计到位资金4195亿元,有资金到位的项目4256个,在我市投资并存续的“三类500强”企业达50多家,外资企业87家,利用外资范围扩展到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1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零突破到2019年的48亿美元,总量升至全省第3位,城陵矶口岸集装箱吞吐量从2008年的6.5万标箱到2019年突破67万标箱。2019年1-10月,全市共有270家外贸企业产生业绩,124家企业实现“破零倍增”,进出口商口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151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总量首次跃居全省第2位,连续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外经合作方面,自2000年国家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来,全市备案“走出去”企业达到30家,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拓展至化工、电磁铁、纺织、中医药等产业,食品、茶叶、机械等“岳阳制造”陆续走出国门。

(三)现代工业引进,促进了岳阳产业转型升级

岳州开埠,促进了岳阳近代城市功能的转变,岳阳由“鱼米之乡”开始向近代工业城市转型。岳州开埠前,岳阳地区商业主要是小农业家庭手工业。开埠后,受洋货冲击,家庭手工业衰落,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外商和民族工商业者投资办厂,兴办公司或其他工业,为岳阳近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20年前后,岳州地区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涉及机械、纺织、运输等行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0多家。

改革开放后,岳阳加快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高铁以及航空网络的立体多点布局,不仅为走出内陆、走向世界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也吸引了新金宝、科伦药业、哈工大、荷兰壳牌、美国普来克斯等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到岳投资兴业。外商投资的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机电制造、高新科技、高效农业以及新兴工业领域延伸,有效地带动全市支柱产业的形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2017年,产业结构完成了由“ 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产结构由1978年的93.0:3.2:3.8调整为2019年的9.0:40.6:50.4。服务业从“附属”变为“主力”,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逐渐成为岳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由“小”变“大”,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373.7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由“弱”变“强”,发展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造纸、电力能源、机械制造和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军民融合、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2019年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38.1%、67.1%和13.5%,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四)思想转变,加快了岳阳现代人才培养

岳阳由于位处内地,自古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民众思想闭塞。岳州开埠后,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状态,大批传教士进入岳阳传教、办学,如海维礼夫妇在岳阳城里创办了8所学校,建立了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从普通教育到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的教会教育体系,后来陆续发展为旭日小学、岳阳市第三中学、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理工学院等多所小中大学校,开创了岳阳现代教育。岳阳民众在这一思潮影响中,从害怕“洋人”和“洋人”教育到慢慢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的交融,让岳阳儿女更加崇尚科学民主,追求自由平等,陆续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涌现了任弼时、郭亮、苏振华、张震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了毛致用、杨沫、周令钊等政界文化界名人,诞生了魏曦、马克俭、杨孟飞等8位院士和陶星、毕明哲、张超等一大批德高懿行的优秀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把岳阳放入全国、全球大环境中思考,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以巴陵人才工程为统揽,创新实施“百名专家挂职岳阳”柔性引才行动,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90名专家教授柔性挂职,涉及农业、水利、环境、旅游、金融、外贸、大数据等20多个专业领域。持续实施“四海揽才”系列引才活动,引进各类人才2800多人,其中2019年引进各类中高端人才800多名。紧扣“四大会战”,大力开展精准专业化培训,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异地举办专题培训班,举办“巴陵名师讲堂”,打造了一批巴陵卓越工程师、巴陵工匠、乡村振兴带头人等。评选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0人,建立岳阳人才信息数据库,入库人才总量57.8万人。湖南理工学院等6所高校,在校生达83000多人,2019年10月岳阳被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单位验收通过。2014年,岳阳获评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

(五)经济发展,促进了“湖南省大城市”建设

岳州开关后,民族工商业产生、航运业发展,沟通了岳州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力刺激了岳阳经济发展。直到抗战前,岳阳经济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下表以岳州关税收为例,5年为一时间段列取。

年       度

税钞数额

光绪26年(1900年)

七百九十两三钱一分七厘

光绪31年(1905年)

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四两六分一厘

宣统2年(1910年)

二万八千六百九十两八钱三分一厘

民国四年(1915年)

57928.817圆

民国九年(1920年)

126313.032圆

民国十四年(1925年)

221943.107圆

民国十九年(1930年)

594147.341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576365.18元

(单位说明:清朝期间,货币名称为银两,货币单位为“两”;1912-1934年,货币名称为银圆,货币单位为“圆”;1935-1942年,货币名称为法币,货币单位为“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税收基本上每年都呈增长态势,这些税收主要用于了岳州地方建设。城市建设也有相当的外资加入,1901年,美国传教士海维礼在岳开设教会学校、医疗所、妇女学堂等。在1973年的外国资产清查中显示,解放前曾有5个国家(美、英、意、西、瑞)在岳阳地区办教会和附设企事业单位,一共建有教堂105个、学校11个、医院2个,还有育婴室、传教研究所、修道院、农村服务组及诊所等。硬件建设推进了岳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的聚集,19世纪末期岳阳城市人口只有4万,到20世纪30年代城市人口已近16万,为前者的4倍。

改革开放后,岳阳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四大会战”深入开展,水公铁空立体相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截至2018年底,市主城区面积由解放前夕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至12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增至579.7万人,GDP突破3400亿,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干线线路、航道22671公里。全市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艺术表演团体112个,文教体馆56个,卫生机构4442个,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2014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岳阳市跻身湖南省大城市行列。2019年荣获“中国GDP百强城市”,跻身“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2019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

三、岳阳对外开放的几点启示

岳州开埠120年来,岳阳对外开放从蹒跚起步到大步迈进,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后方走向前沿,展示了一个内陆城市在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洪流中,演绎出开放、富强、文明的历史性巨变。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有许多启示值得记取。

(一)坚持以自主为前提,牢牢把握开放的主动权。二十世纪初,中国被迫开放的商埠超过70个,基本都由外国列强控制,而城陵矶港自主对外开放,从开埠之初就将开放自主权抓在手里,因此带来了经济、商贸活动的繁荣兴盛。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岳阳多番主动争取对外开放,从1978年获批对外开放城市,到形成空港水港“双港驱动”“四个平台”有序推进的开放新格局,也是岳阳人民在自主开放意识支配下不断求索进取的结果。岳阳开埠及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必须具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坚持以政策为导向,科学规划对外开放格局。一座城市尤其是内陆城市的开放,离不开开放的政策体系和国际化的视野。早在1875年,湘阴籍洋务思想家郭嵩焘就提出“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岳州开埠,也正是依托《会议开埠章程二十五项》和《岳州城陵矶埠租地章程》,才奠定对外开放基础。但由于岳州关缺乏科学规划,港城发展联接不强,港口缺乏持续性发展,因此尽管有一时贸易兴盛,但中途停滞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岳阳抢抓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逐步探索出以科学的港城规划构建开放经济发展“1+2”的战略体系,搞好了内陆城市跨越式对外开放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力推动岳阳全面融入“一带一部”发展战略,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坚持以港口为依托,打造综合性开放型平台。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绝大多数都与港口物流有着密切联系,港口兴,则城市兴、经济兴。岳阳开埠之后,经济流动性增强;抗日战争时期港口名存实亡,岳阳经济衰落;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发展为主,港口发展步伐缓慢;改革开放之后,岳阳加强港口建设,开放性经济迅速复苏。特别是新千年之后,岳阳港口建设日新月异,日趋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同不断增加的物流设施、逐步崛起的物流队伍相互交融、互相促进,推动传统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兴产业的接连落地,形成水港、空港“双港驱动”,新港区、综保区、空港经济区“三区联动”的大开放格局,也带动以现代仓储、物流、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大港口经济带加速崛起,全面提升岳阳整体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可以说,岳阳因水而生,因港而兴,加快岳阳发展必须重视港口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城陵矶港的区位、资源优势,建好综合性开放型平台,岳阳才能在激烈区域竞争中抢占对外开放的先机。

(四)坚持以改革为抓手,全面对接国际国内市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岳州主动开埠,就是一种改革创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跳出岳阳看岳阳”,主动对接国际国内市场,以理念、制度、管理、技术等改革创新推动港口发展,带动港区发展,联动城区发展,补齐开放型经济中的短板,引导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如今城陵矶新港已开通到上海洋山和外高桥港“点对点”快班,至韩国、日本、东盟、澳大利亚接力航线,吸引国内外两个资源,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推动岳阳构建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工业为龙头,以园区经济为支撑,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三大产业相协调并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岳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思想大解放、措施大创新来推动难题大破解、发展大提速。

(五)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岳州开埠初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人才素质相对偏低。后来美国传教士海维礼在岳阳创办了普济医院、贞信女中以及湖滨大学,培育了一批现代教育人才,为岳阳现代教育、卫生医疗打下基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岳阳注重发挥人才智力核心作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打造“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大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以人才推动引智成果社会化、产业化,以人才最大限度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岳阳的发展须臾都离不开人才支持,加快改革开放更是如此,只有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四、当前岳阳加快构建开放带动新格局的建议

纵观岳阳自开埠以来的发展历程,无非就是在开放与闭关之间选择。“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岳阳从地理区位看,地处“一带一部”的黄金节点,是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口岸城市;从历史沿革看,是湖南率先自主开埠的通商口岸;从战略定位看,是湖南对外开放“桥头堡”。开放是岳阳最大的优势,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岳阳要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求赶超,加快构建开放带动新格局,为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注入蓬勃活力。

(一)树牢全面开放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照这一要求,岳阳开放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究其根源,首先还是差在理念和心态上。要拓宽开放的视野。跳出岳阳看岳阳,立足当前看长远,用世界眼光看待问题,以全球思维分析问题,按国际惯例解决问题,积极融入国际分工和合作,融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引领新一轮大开放。要涵养开放的胸怀。从本质上说,开放就是要求我们改变一些原以为天经地义的观念,舍得用利益和别人交换,实现合作共赢。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不能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不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家子气,特别是对投资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战略投资项目,要敢于让利、舍得吃亏,以超常的定力和韧劲确保项目落地见效。要鼓足开放的勇气。开放如果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则满,不敢“破旧立新”,那永远没有作为,没有出路。学习江浙沪勇立潮头、敢闯敢干的精神,坚决打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清规戒律,凡是不违背政策法规的都可以试;凡是别人已经在做的都可以学习借鉴,争取做得更好;即使别人没有做的,只要有利于发展,也要积极探讨,闯出一条具有岳阳特色的开放之路。要拓展开放的领域。坚持全方位开放,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合理引导非公资本有序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鼓励创业、创新、创造,支持做大、做强、做优,引导充分自由平等竞争,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树牢全域推进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辐射力

开放让世界变得更小,任何地方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位置,挖掘自身优势,结出发展硕果。要打破唯区位论、唯条件论,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放发展,实现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和水平。

突出“双港驱动”,挺起开放的“龙头”。水港和空港是扩大开放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充分发挥“一区一港四平台”的口岸优势和三荷机场建成通航的后发优势,提升港口效能,发展临港产业,打造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极中极”,以点带面,扩大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水运“距离长、成本低、占地少”的优势,坚持“水水中转”战略不动摇,吸引长株潭、湘西北和长江上游川渝地区江海轮货船到城陵矶港靠泊转运,引进一批大运量、大耗水的大企业大项目,申报建设更多外向型平台,进一步集聚政策优势、水运货源和产业项目。依托航空运输“速度快、运量小”的特点,坚持南客北货、错位发展,尽快创建空港产业园,加快布局电子元器件等“特小”产业,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产品集群,培育空港经济新的增长点。空港和水港要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低端原料采集—加工制造—高端成品输出”的“水运进—空港出”一体化产业链物流运输模式,释放双港活力,带动全域开放。

推动“两翼齐飞”,筑牢开放的“骨架”。依托口岸开放和城区集聚优势,做大做强主城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东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西南部文化旅游业带动区的同时,大力推进沿江经济带和长岳经济带开放发展。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港口岸线资源和对外开放平台为依托,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沿江区域高质量发展;以交通干线和产业园区为平台载体,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积极促进理念融合、基础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学习深圳、苏州在“飞地经济”建设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行“飞地经济”等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岳阳南部县市区融长步伐,打造长岳经济走廊,形成多向发力、多点支撑的全域开放格局。

坚持“城乡互动”,延伸开放的“腹地”。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实现城乡协同,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在以城带乡、扩大开放基础之上。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向农村转移,大力创建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扩大“互联网+”“数字+”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带动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特色旅游服务等走向世界,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开放型经济带动的新型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应当积极组织农民从事劳务出口和工程承包,推动农民开阔眼界、稳定增收,让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红利惠及广大农民。

(三)树牢产业主导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支撑力

开放是产业建设的活力之源,产业是扩大开放的坚实根基。扩大开放必须突出产业主导,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实体企业,为高质量发展和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尽管目前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全球跨境投资整体不景气,但我国吸收外资额不仅没下降,反而稳中有升。同时,随着高质量发展步伐全面加快,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加速推进“腾笼换鸟”、对外合作和规模扩张,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实行了组团式搬迁或产业链转移。岳阳必须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资源富集、生态秀美、文化厚重等优势,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努力在产业转移周期中争取更多的份额、更大的“蛋糕”。要突出招大引强,聚焦3个500强等龙头企业,实行高层推动、高位对接、特事特办,切实做好跟踪服务,积极开展合资合作,逐步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引进总部发展,达到办好一个、引来一串、带动一片的联动效应,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格局。要突出以乡招商,深入推进“迎老乡、建家乡”活动,以优惠政策、乡情亲情和优质项目吸引更多乡友回报桑梓、返乡创业,进一步推动资金、人才、技术集聚。要突出理性招商,立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财税贡献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坚决克服“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倾向,坚决反对一味拼优惠政策甚至“赔本赚吆喝”的做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数量规模,更要质量效益。

纵深推动产业链条延伸。立足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围绕石油化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12条新兴优势产业链,积极对接央企、省属企业和长株潭、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精准精细招商,延链强链补链,促进企业抱团发展、集群发展,做优做强化工、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7个千亿产业。特别是工业园区要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严格实行重大产业项目准入联审、招商引资联动、协作利益共享,加快“僵尸”企业清退和“异类”企业调整,确保引进项目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链条建设要求,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持续提升产业开放程度。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举“引进来”,也要大胆“走出去”,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开放型经济。学习芜湖支持企业赴境外考察、投资的好做法,培育外贸企业,支持初具规模的外贸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活力足、效益好、前景广的中小企业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协调解决外贸企业融资、检疫、出关等难题,推动“岳品出境”和“岳企出海”。扩大外贸业绩,按照“培新、挖潜、回流、联动”的思路,推进对外贸易“转方式、壮规模、优结构”,用活用足“开放十条”特别是出口退税、便捷通关等政策,鼓励企业本地报关,引导外贸业绩回流,做大外贸总量“盘子”。发展境外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方式,开展专利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收购,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引导和鼓励产能相对过剩、产业相对低端的企业进行产能转移,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

(四)树牢基础先行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保障力

岳阳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保障”。要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配套成龙、保障有力的基础体系,进一步拓展开放新空间,构筑开放新优势。

构建立体交通大网络。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立体交通格局,陆运重点谋划和推动荆岳昌高铁、岳九铁路G107岳阳段改线东移、平益高速等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项目,加快构建“三纵三横”干线铁路网、“四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四纵两横”国道网、“五纵七横”省道网,构建中心城区30分钟交通圈;水运重点抓好长江和湘江航道疏浚治理,建设和完善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运输体系;空运重点完善三荷机场配套设施和航运网络,积极开展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全面打通“大进大出”“大吞大吐”“大通大畅”的开放通道。

夯实园区开放大平台。坚持将园区作为开放带动的“主阵地”,突出口岸平台建设,加快创建岳阳临港国家高新区,学习上海、浙江、广州着力打造自由贸易区经验,全力推动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申报尽快获批,扎实推进平行进口汽车检测平台、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岳阳跨境电商及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平台建设,完善口岸平台体系。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完善水、电、路、气等的基础上,借鉴九江筑巢引凤方式,深入推进“135”工程“升级版”,完善标准厂房、配套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亮化、职工宿舍、公租房等关系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的基础设施,以园兴工。

完善公共服务大体系。要以便利便捷、宜居宜业为目标,根据项目和人才引进的需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全面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公园绿地、信息网络等公共设施水平,推动更多项目和人才流向岳阳。特别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把握好经济要素与生活要素的平衡点,重点抓好园区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园区由“水平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促进园区由单一产业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延伸,真正把园区建设为要素集聚的“洼地”和安家创业的“乐土”。

(五)树牢重商亲商理念,增强开放崛起的吸引力

营商环境是决定开放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岳阳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以环境占先机、换空间、求突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增强开放发展吸引力。

创新政务服务机制。创新政策扶持机制。争取全省之力推动岳阳开放崛起,从省级层面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实施“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引导省内货物经城陵矶港出海,引导更多外地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加快将城陵矶港建设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创新园区管理机制。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赋予国家级园区拥有市一级经济部门的审批权限、省级园区拥有县一级经济部门的审批权限,加快园区去行政化步伐,以“权力瘦身”推进“服务强身”,将园区建设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创新政务服务机制。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九条措施”,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结合文章,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全力打造“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高速公路”,广泛推行产业园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完善外贸企业进出口通关代办制等服务“菜单”,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帮助企业破解人才引进、担保融资、用电用地、劳工短缺等现实难题,提高投资强度和税收产出门槛,全面突破开放发展的要素制约瓶颈。

营造开放包容氛围。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制度,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小分队、产业链招商,逐步打通制约开放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大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引导干部既敢于亲商,放下包袱、胸怀坦荡,大胆与企业家打交道,真心为企业服好务;又清白干净,做到有交集不搞交换,有交往不搞交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坚守实业初心、诚信底线和法纪公德,争当开放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大力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通过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典型引领等方式,让投资创业者在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让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蔚成风气。

抢占人才引进高地。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人才储备成为城市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可吸收杭州、南通、江阴人才引进经验,深化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政策吸引人才,推动“巴陵人才工程”“四海揽才计划”扩面提质,全面创新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人才引进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开放带动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以灵活方式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围绕制约开放发展的短板弱项,牵头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点对点”对接,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引才”等创新方式,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以人文关怀留住人才,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协调解决各类困难,落实好住房保障、安家费用、户籍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优秀的开放型经济人才,要给予必要政治待遇,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选拔到境外发达国家学习培训、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开放发展的思维高度、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本文为2019年度岳阳市社会科学重点资助课题“岳州开埠后岳阳对外开放实践研究及对构建开放带动新格局的借鉴”(项目编号2019Z10)的最终成果。课题组成员:余友安、赵小龙、傅电仁、汪慧文、刘珊、田丽群、张详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