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洞庭湖湖体演变 
 洞庭湖湖体演变 
编稿时间: 2014-08-12 08:45 来源: 岳阳市档案局 
 

近200年以来,洞庭湖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变小。1542年,郝穴堵口、荆江大堤形成,江水被约束于荆江河槽而不再向江汉平原分流,从而促使水位抬升,洞庭湖湖面不断扩大。到清道光五年(1825年),洞庭湖面积达6300平方公里,是为洞庭湖之全盛时期。1860年、1873年,长江在藕池、松滋先后溃口形成四口分流后,破坏了持续300多年的江湖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年沉积泥沙达1亿立方米),使湖洲以每年6万亩的速度迅速增长扩大,洞庭湖迅速由大变小。1896年,水面减至5400平方公里;1949年水面为4350平方公里;1977年,卫星照片量算洞庭湖枯水水面只有645平方公里,已经是一个冬陆夏水的季节性湖面,湖泊面积2740平方公里,容积174亿立方米,小于江西鄱阳湖,由中国五湖之首屈居为第二大湖泊;1984年,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691平方公里;2003年为2625平方公里。

具体而言,近200年中,洞庭湖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1803――1825年:在此期间,长江只有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相通,虎渡河在安乡白蚌口入湖,华容河在南县河口九斤麻入湖。此时的洞庭湖湖面广阔,北到层山、九斤麻、蒿子港、石龟山一带;西到西湖、毛里湖的丘陵边缘;南临南湖、民主垸及湘滨垸;东至湘阴、营田、磊石山及岳阳,湖面约6300平方公里,湖面雄伟而完整。

二、1826――1915年:这时,华容河入湖的河道被藕池河夺占,逼华容河东流,由苍梧台入湖;虎渡河亦被松滋河部分夺占。同时,由于藕池、松滋二口相继溃决成河,大量分泄江洪,泥沙入湖量增多,将现在的南县、白蚌口、草尾、北大市一带淤成高洲,围成垸田,使湖面大为缩减,约为5643平方公里。

三、1915――1949年:淤积继续并更为迅速。前一时期在南县、草尾、北大市一带围成的堤垸又向前发展,淤积的方向转为东北,形成武岗洲和上下飘尾,与君山连接;西洞庭湖的石龟山、蒿子港、厂窖、白蚌口等地的洲土迅速向湖中伸展,湖面进一步缩小,仅为4350平方公里。

四、1950――1958年:先后三次整修洞庭湖,围成了大通湖蓄洪垦殖区,西洞庭湖蓄洪垦殖区,加之不断的并垸、并流,合修大围,共缩减天然湖泊面积约900多平方公里,湖泊面积仅约为3150平方公里。

五、1959―1997年:荆江四口南流局面持续,虽然调弦口1958年冬建闸控制,但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在自然情况下仍经常分流。因此,洞庭湖由江湖关系引起的萎缩一直没有停顿。1977年,洞庭湖的湖泊面积为2740平方公里,1983年为2691平方公里,1995年为2623平方公里,湖容167亿立方米。

六、1998―2004年:199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对洞庭湖区域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共搬迁垸内群众158333户、528522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双退垸84个,单退垸55个,共扩大行洪面积554平方公里,增加调蓄洪水容量27亿立方米,至2004年,洞庭湖的面积比2000年约扩大10%,重新回到我国第一淡水湖的位置。

摘自《洞庭湖200年档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