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岳阳地区窑址的分布情况
编稿时间: 2021-02-22 15:21 来源: 岳阳市档案馆 
 

提到湘阴的岳州窑,不少文章都引用了当地一句谚语“湘阴是个万窑窝,没有湘阴先有窑”。

湘阴作为古代隶属岳州的一个县,窑业一度成为当地居民的主业。从东汉到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蔚为壮观,“万窑”是言其多也。但当时的岳州全境一一岳阳县、华容县、临湘市、平江县乃至后来由湘阴析置的汨罗,烧制陶瓷的窑场也是星罗棋布。用“岳阳是个万窑窝”来形容就恐怕不算夸张了。

以岳阳县为例,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生前撰写的《杨么起义历史地理研究》中提到岳阳县鹿角窑在长达16公里的湖岸拥有108处窑址(“岳阳县文物志”载为170处多)。清道光《洞庭湖志》称“鹿角瓦器胜于湘阴”,古代“瓦器”指的是陶器和瓷器,鹿角一带与陶瓷有关的地名至今留有“瓷器坡”、“高窑坡”、“窑坡山”等。

再看汨罗营田窑遗址,湘江南岸的烟燉山一带窑群密集,由于出土的陶瓷器物工艺水平较高,民间曾有营田“四十八皇窑”之誉。汨罗市城郊窑洲村发掘的附山园——黄家园遗址文化堆积层达3米多,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出土的陶器经科学测定可上溯到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还有罗子国窑址、狮子山窑址、楚塘窑址,不一而足。

岳阳县继费家河商代窑址和鹿角窑发掘之后,又相继在杨林发现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西周遗址。特别是在麻塘对门山和五垸古港马家垱窑址的发掘令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其中在对门山窑址除发现7底窑址和数量众多的陶器以外,还发现了与制陶有关的陶工生活屋基3座、料坑4个以及一些制陶工具。古港村马家垱窑址分布在新墙河北岸的河漫地茅,有圆形和“8”字形竖式窑近百座。邻近的麻塘镇谢龙村畔湖组也发现龟山新石器时代窑址,窑形也与费家河相似。

华容县车轱山遗址出土的鼎、簋、壶、瓶、杯、豆、盂、鬶和纺锤、网墜等陶器,饰有印纹和镂孔。特别是考古学家在这里考证的制陶工艺已从泥条盘筑发展到慢轮修整、快轮制作,以及薄如蛋壳的陶杯用晕染法彩,说明4000一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华容就出现了较高的制陶工艺。

濒临大江的临湘市自1985年开展文物普查以来,先后发掘古窑址14处,其中有屈家岭文化晚期的粮子山窑址,东周时代的油咀铺窑址,汉代的鸡形湾窑址,唐代的龙湾窑址,宋代的乌龟咀窑址和尖山窑址等。

山环水绕的平江县也是薪火相传,先后发现或发掘了大溪文化时代的汤家咀窑址,龙山文化时期的舵上坪窑址和早仑窑址,战国时期的瓮江窑址,宋代的龙门窑址等。

位于洞庭湖西岸的君山区从1984年至1987年四年间进行文物普查,发现的40多处古文化遗址中全部有陶瓷遗存。云溪区的铜鼓山、儒矶、黄沙岭、马鞍山等均从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存中发现大量的古陶。

由此可见,岳阳全境都有传统的陶瓷烧造历史。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在2010年出版的《湖南陶瓷》一书明确指出:“湖南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三分之二位于洞庭湖区”,而古文化遗址大都离不开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陶器。“岳州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岳州“万窑窝”这块肥沃的土壤。

摘自《岳州窑》刘衍清 万长林 编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