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县市专栏
档案里的汨罗⑧|1979年,汨罗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编稿时间: 2023-03-29 11:30 来源: 汨罗市档案馆 
 

汨罗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东汊,汨罗江横贯其中,洲、沟、港和湖汊纵横交错。新中国成立之初,汨罗沿江湖畔一带,江洲、湖汊和垸内沟港,杂草丛生,钉螺密布,11个乡16万多人受血吸虫病威胁。新塘、白塘、楚塘等重疫区更加凄惨,解放前5年间,有2000多人被血吸虫病夺走生命,其中全家死于血吸虫病的达31户。

血吸虫病长期肆虐,给疫区群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当时流传在疫区的一首民谣窥见一斑:“有媳不生崽,男儿却怀胎。有屋无人住,良田尽蒿柴。有路无人走,死了无人埋。”

从1953年开始,经过26年的艰苦奋战,汨罗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统筹调动形成合力

1951年,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血防技术人员到白塘乡调查,首次在赶洲村发现钉螺。调查表明,汨罗是一个以湖沼型为主的血吸虫病疫区。

1953年7月,湘阴县委设立营田血防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面展开。

1966年3月汨罗建县后, 县委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同年9月,汨罗县委血防办成立。随后,县、公社、大队级级建立血防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血防工作的领导,县革委于1970年1月重新成立各级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县革委领导小组由吴子来任组长,刘甫成任副组长。同年8月,县革委再次调整县革委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5人增至11人,重点疫区公社革委主任和县农水、商业、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由县革委常委刘阳春任组长,县人武部副政委刘甫成任副组长,统筹调动全县防治力量。

1970年,中共中央〔1970〕2号文件(中共中央转发《关于南方13省市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的情况报告》的通知)下发后,汨罗县委常委会组成人员携带文件,深入疫区宣讲。图为县委副书记刘新煌(左三)在归义宣讲文件精神。档案馆供图

与此同时,全县血防队伍和基础建设也不断加强。1970年,分配到血防站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29人。至1979年,全县已有48名血防技术干部常年战斗在血防一线。血防站配备了X光、心电图、超声波等设备,并能单独做一些外科手术。

因地制宜围歼钉螺

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宿主,彻底查灭钉螺成为根除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

1953年10月,在上级血防试点组的协助下,湘阴县组织血防专业干部对汨罗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此次调查,掌握了疫区钉螺的分布情况,查出钉螺面积79862亩,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市尺1.2只,湖洲地区密度最高,每平方市尺达到388只。

随后,消灭钉螺经历了由垸内到垸外,由上游到下游,由易到难,由各个击破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年至1969年。主要是发动群众采取铲草土埋、开新填旧、药物喷杀等措施消灭沟港、湖汊、池塘和稻田等易感地带的钉螺。埋掉有螺沟港150多条,填平洼地、池塘1200多处,新开渠道、沟港152条。白塘、新塘、楚塘还围堵了一些湖汊,先后修建了南河坝、北河坝、双河坝、新塘湖大堤和楚塘垸。这一阶段消灭钉螺面积13483亩。

第二阶段,1970年至1975年。主要是建设围堵湖汊灭螺工程。仅1970年,全县就围堵湖汊90多处,修起大小垸子6个,完成大型灭螺水利工程14处,17个公社的4万多劳力投入机耕垦种灭螺大会战和围堵湖汊水利工程。1970年冬至次年春,全县投工208万个,完成土石方276万多方,大小湖汊基本堵尽。1974年,县里成立机械灭螺队,组织16台履带式拖拉机,机耕湖州2万多亩。这一阶段消灭钉螺面积42187亩,同时扩大耕地面积22300多亩。

第三阶段, 1975年至1978年。主要是歼灭湖州上的钉螺。先后采取开沟沥水、机耕垦植、矮围蓄水药物浸泡、难工死角药杀和芦苇“走底火”等技术措施灭螺,使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磊石垸是血吸虫病重灾区,由于湖水涨落频繁,钉螺容易扩散,难以彻底消灭。1975年冬,县委决定成立汨罗磊石灭螺围垦工程指挥部。经过10万人40多天的艰苦奋战,新建防洪大堤10.1公里,高程32米。 1976年9月,县委决定成立磊石灭螺围垦工程续建指挥部,经过近3个月施工,加高大堤至36米高程,建造了闸门和电力排灌站,为灭净湖州钉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彻底消灭湖洲钉螺,磊石垸结合田园化建设,对2万多亩可耕面积进行机耕平整,种植旱土作物,改变钉螺生长环境。对垸内5600多亩低洼水面,进行药物浸泡后,修建鱼池。

通过三个阶段的综合治理,至1978年10月,全县98%的钉螺面积被消灭。

因人而异对症治疗

1956年,疫区采用血吸虫成虫抗原进行皮试,确诊15308人感染血吸虫病。

1958年初,湘阴县血防站和各地血防组针对疫情较重、病人较多的实际情况,采用锑剂3日治疗法,大大加快了治疗进程。白塘血防组在短期内用该疗法治好了3415个病人。1959年,卫生部在湘阴召开全国血防工作现场会。会上,白塘血防组因查治成绩显著受到表扬奖励。

1958年,医务人员深入疫区宣传查螺灭螺知识。唐大柏摄

1962年10月至1965年8月,湖南省血防试点工作组在汨罗区蹲点期间,查出血吸虫病人642人。对早期病人分别采取锑片和锑剂治疗,对晚期病人采取送药上门、定期观察的方法,取得良好的疗效。

1965年,时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老中医刘炳凡配制了“软肝缩脾丸”和“雨露丸”,用于治疗各型晚期病人,在白塘公社试点,疗效显著。

为使血吸虫病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从1972年开始,全县组织常年防治专业队,将血防干部、赤脚医生及卫生员组成10多个查病小组,逐公社轮流查病,做到查一批、治一批。一般病人由大队设点就地治疗,晚期和夹杂症病人由血防站、血防组收治。1974年,新塘公社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886人,公社血防组的医护人员和全社10多名赤脚医生积极配合,设立13个治疗点,分批治疗,无一例死亡。

据史料记载,1966年到1979年,全县累计查病566604人次,确认感染血吸虫病21184人,治愈率达97.3%。

1979年10月,经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检查验收,认定汨罗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时隔40年,2019年 11月,汨罗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主要参考档案:

《汨罗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防治工作资料汇编》

《腾飞的汨罗》

109号全宗2号目录1970年第2卷、第35卷

109号全宗1号目录1970年第2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