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县市专栏
档案里的汨罗⑦|1978年,汨罗获评全囯水利管理先进县
编稿时间: 2023-03-10 15:29 来源: 汨罗市档案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汨罗江南丘陵区的许多水库,由于土质较差,一遇大雨坝身就含水饱和,引起滑坡,导致每年汛期险情不断,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为了做好水库保安加固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规划,对劳力、资金、器材统筹安排。水利部门对水库工程组织普查普测,建立水库技术档案,因库制宜制定处理方案,明确质量标准和工程进度。

1973年,汨罗县水利部门派出技术人员,采取“三查一定”(爬进涵洞查险情,座谈访问查隐患,水文测算查数据,对症下药定方案)的检查方法,逐水库进行检查鉴定,并根据险情危害程度,按照“三先三后”的施工原则(先险库、后病库;先骨干工程,后一般工程;先交通要道和居民密集区的险库,后偏僻地区的险库),制定了分期分批的处险方案。

1976年,全县湖区围垦灭螺工程初步告一段落之后,江南各公社掀起了以整险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在作战指挥上,县委领导分工包干,具体负责;在施工方法上,要求结合配套挖潜,做到“整好一座险库,配套好一个灌区,发挥好一处工程效益”;在劳力安排上,实行高度集中,组织协作;在器材供应上,实行优先安排,优先调运。

与此同时,全县各公社还根据本地的实际,把整险与配套工程结合进行。尤其是铜盆公社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经验,制定了“环山开渠,西水东调,整好四库,配套三洞,长藤结瓜,引蓄结合”的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兵力,统一作战,长专短突”的施工方法,坚持不停歇地连年大干,使全社形成了一个统一灌区。

铜盆公社的经验推广以后,全县各地纷纷仿效,一个以“长藤结瓜”为主的水利配套高潮在江南地区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建成的联合灌区,主要有铜盆公社的西水东调工程、弼时公社的青坑引水工程和高坊、川山、古培三个公社的东水西调工程。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汨罗集中力量对全县已建的中小型水库,结合提高防洪标准,进行除险加固,挖潜配套,做出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标准高。中小水库均用24小时降暴雨800毫升的防洪标准进行安全加固,大于历史实有暴雨最大值。二是质量好。设计中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施工中组织专人和依靠群众把好质量关,坚持竣工验收制度,质量不合格的坚决返工。三是进度快。1974年至1978年,全县对108座病险水库全部进行了加固处理。四是效益大。水库加固显著提高了抗洪能力。1977年5月,汨罗降大暴雨,日降雨212毫米,1小时降雨156毫米,全县水库无一出险。由于增加了蓄水能力,扩大了灌溉和综合利用效益(老水库蓄水能力增加5700万立方米,比1973年的蓄水能力增加30%,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


1978年3月,汨罗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学大寨学大庆先进单位。4月2日,全国水利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汨罗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县”。5月10日,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办公室《农田基本建设简报》第24期以《醴陵、汨罗两县加固改造中小水库成效显著》为题,对汨罗的做法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随后,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国务院办公室《参阅文件》〔1978〕第10号转发该简报,号召各省、市、自治区学习醴陵、汨罗的做法,打一场对病险水库的加固改造和现有水利工程配套挖潜的歼灭战。

主要参考档案:

28号全宗1978年永久第52卷

《汨罗市水利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