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县市专栏
档案里的汨罗⑥|20年筚路蓝缕建设兰向灌区
编稿时间: 2022-12-07 14:47 来源: 汨罗市档案馆 
 

 

兰向灌区(即兰家洞与向家洞两座水库的灌溉区域,建库前称为江北东部地区)东邻平江,北与岳阳县交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建库以前,该地区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旱灾。特别是1963年,旱期长达109天,70%农田面积受灾,减产1350多万公斤。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地区的水利面貌,省、地、县多次组织实地调查。通过勘查和座谈访问,调查人员认为,本地区农田面积大,需求的水量多,只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经过几年勘查,湘阴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兰、向二洞两座中型水库工程,很快得到了上级批准。

1965年7月26日,向家洞水库(当时又名东方红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湘阴县委任命许建春任指挥长,杜建华任政委,易建勋、吴塞松、刘福林任副指挥长,徐祝安、巢敬先任副政委。8月4日,省水利厅以(1965)湘水电农水字第157号文件,批准该工程列入国家基建计划。

水库坝址选定在智峰公社桥头大队夹石堰,拦截集雨面积27.65平方公里,设计坝高35米,库容2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55万亩。库内淹没桥头大队8个生产队和平江岑川公社的2个生产队,迁移218户935人。大坝于1965年8月初开始清基,到1966年3月,完成了导流涵洞、简易公路、中干梁大型附属建筑物等建设。

1966年汨罗建县后,县委决定对整个工程进行一次全面调查。3月24日至28日,县委书记杨克湘等6位县级领导,深入智峰、古仑、大荆、火天、桃林等公社,5天步行150公里,跑遍了几十个大队,沿途开座谈会,访群众、问干部,勘查地形。鉴于工程量较大,靠受益地区的劳力一时难以完工,县委决定发动全县力量进行突击。当年10月,全县26个公社上劳力82000人。黄市、长乐两公社的劳力突击大坝;智峰、范家园、天井等5个公社承担向阳花水库的施工;其余19个公社的劳力,分布在中、南、北三条干渠36公里的施工线上。

1967年3月水库大坝竣工后,只留受益公社的少量劳力在渠道线上负责桥、涵、管、闸的建设,常年施工。

 

向家洞水库  狄树摄

1968年为扩大工程蓄水面积,指挥部决定将八景水库(小Ⅰ型)扩建为中型,与向家洞水库合并,组成联合灌区。12月初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施工任务由天井、长乐、古仑、智峰、三江、大荆、红花、黄市等8个受益公社承担。12月10日上工地的劳力达8350人。时近隆冬,广大民工顶风冒雪,集中突击,仅用20天时间就全面完成了任务。至此,向家洞水库灌溉体系基本形成。

1972年,全县26个公社受旱,因灾减产粮食1.9万吨。继续兴建蓄水工程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经过多次勘查之后,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三个建库方案,通过论证,最后选定了兴建兰家洞水库的方案,水库坝址选定在智峰公社赵家堰。

1975年11月,兰家洞水库工程临时指挥部成立。毛桂芳任指挥长,宋绍芳、彭建国、蒋宏泗任副指挥长。紧接着,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指挥部组织1500民工做好了主、副坝清基,河床还填、开挖导流放水涵洞等准备工作。同年12月20日,中共汨罗县兰家洞水库工地委员会成立,由范迪文、毛桂芳、宋绍芳、李凤章、蒋宏泗、袁立畴等同志组成,范迪文任党委书记,毛桂芳任副书记。

1976年9月,兰家洞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范迪文任政委,毛桂芳任指挥长,下设办公室、政工科、移民科、供应科、财务科、工程科。

1976年秋,水库大坝正式动工,设计坝高43米。施工任务由天井、长乐、古仑、智峰、三江、大荆、黄市、红花、火天、桃林、范家园、沙溪、黄柏、新市等14个公社承担,至11月20日上工地的劳力已达35000余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到春节前坝身已基本完成,只留下少量劳力进行扫尾。

1977年3月,大坝全面竣工。拦截集雨面积48.85平方公里,库容6515万立方米,并开凿1280米隧洞与向家洞水库联通。

 

兰家洞水库  狄树摄

1985年12月14日,兰家洞灌区工程配套指挥部和工地党委成立,周仁廉任政委兼工地党委书记,任国瑞任指挥长兼工地党委副书记。配套工程历时一个月,共上劳力7000多人,投工77293个,完成土石方79852立方米。同时,全县过水流量最大的大荆渡槽建成,长2000米、底宽2.3米、槽高2.5米。

兰向灌区工程自开工以来,先后共投资1100多万元,累计投工1147万多个。这项全县最大的蓄水工程建成,不仅解决了汨罗江北地区旱灾、洪灾、沙灾的危害,而且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繁荣了农村经济。

 主要参考档案:

1号全宗1976年第260号案卷

28号全宗1966年第1号、1976年第38号案卷

《腾飞的汨罗》《湘阴县水利志》《汨罗市水利志》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