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岳阳市史学专家何培金将历时3年点校重刊的《洞庭湖志》捐赠给岳阳市档案馆。至此,岳阳市档案馆保存的原版12卷《洞庭湖志》及点校重刊的《洞庭湖志》成为各级研究、治理洞庭湖的珍贵史料。洞庭湖形成于大约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以湖心的君山古称洞庭山而得名。它位于长沙中游江南岸,西面、南面有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有湖北省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泄长江水量,诸水合流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地跨湖南、湖北两省的7市32县(市、区)。唐宋时期周极八百里,至清道光年间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洞庭湖志》成书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洞庭湖第一志,也是唯一之志。它第一次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洞庭湖区的湖泊、山峦、水道、洲港、堤垸、税课、兵防、风俗、物产、古迹、祠庙等内容;第一次用编年体形式记载了洞庭湖的礻几 祥、藩封、战守等大事;第一次用“捃摭”的办法记载了洞庭湖区的古史和神话,并较为完备地收录了洞庭湖区的历代诗文,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然而,原版《洞庭湖志》由于成书久远,且当初据说只用黄白二纸各印了50册,以后又不曾重印,更未圈点校勘,加之兵燹水火的破坏,以致今日湖区的市县都无刻本流传,给洞庭湖的研究、治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次,由省水利厅组织、经我市史学专家何培金历时3年点校重刊的《洞庭湖志》,订正了洞庭湖区的府州县志中的不少错误,在编撰体例上也颇多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它的重刊,对今天以还洞庭湖昔日“浩浩荡荡”为目标的洞庭湖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