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行业动态
发挥档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编稿时间: 2022-08-01 15:43 来源: 岳阳日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作为文明的产物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蕴藏着柔性文化内容,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浩繁的知识载量,对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档案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

    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原始记录,是中华民族历史延续和文明演进的“活化石”,真实地反映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科学、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活动,凝结着无穷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作为文化积淀和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档案是“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载体,映射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我国档案工作源远流长,自上古时期“结绳记事”起,大到朝代更迭、治国理政、世事变迁,小到风俗民情、衣食住行,档案记录了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林林总总,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最好证明与写照,它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一样久远和珍贵。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历朝历代都设史官、筑馆库,纂修历史和编纂文化典籍,档案成为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存在的象征。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才得以完整延续。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档案记载了启迪后人智慧的诸子百家伟大思想、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和文化艺术、治国理政的法制律令,以及规范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准则、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和民俗风情等。这些由档案记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并且已经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外化为我们的行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档案又真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卓越的历史性成就,真实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全面呈现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说,档案是见证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伟业最真实、最深刻的史料,其中凝聚的历史经验、积淀的人民智慧和蕴含的社会事物发展规律,是维系、促进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毋庸置疑,无论是基于时间跨度还是空间跨度,档案历经社会沧桑巨变,真实见证了中华悠久的文化和文明演进历程,是讲好中国故事,推介和弘扬中国文化思想与内容,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因此,必须擅于运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好“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领导,深刻把握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盘活档案存量,重视并做好档案内容的深入开发、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一系列工作,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理念,深入挖掘档案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唯有这样,才能承担好档案在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中的重大使命。

档案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

    在人类所有记忆体系中,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历史的可信材料,拥有跨越时空薪火相传的特殊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文化结晶,它积淀并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脉络——中国精神

    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档案作为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实现中国精神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参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和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档案记载的一例例真实故事,再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国家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件件档案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革命历程,再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壮阔征程。回顾百年党史,档案全面记载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记录着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伟大历程,档案中蕴含着中国精神的天然历史基因,对于全面、立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当前,我们党正领导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档案作为再现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既承载历史、承接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指导现实。因此,迫切需要重视档案资源的挖掘,让其成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的有力武器,成为我们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的重要抓手,成为巩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中国精神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资源,成为凝聚人民、动员人民和激发人民齐心协力共筑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档案是文化自信的阐释者

    文化自信源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若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支撑和准备,中国便难以成为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精神成熟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在精神独立性上的自觉诉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档案作为人类文化的存储器,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特殊价值,在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明晰历史方位、把握时代走势、破解发展问题的“金钥匙”,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宝贵资源。我国档案存量丰富,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233个,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91789.8万卷、件,馆藏电子档案1387.5TB,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19588.5TB。这些档案资源是党和国家雄厚文化根基和强大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这些档案始终是助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智力支持,始终是培育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的动力资源,始终是陶冶情操和传承文化的知识载体。

    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无创造性,不可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先进文化,也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为此,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充分重视档案事业发展,重视档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价值与作用,加强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围绕党和国家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努力将丰富的档案资源库变为助力资政育人、文化惠民、涵养观念,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库、知识库和思想库。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28日 总第3862期 第一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